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 探微知著 史论辉映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第一排 末一排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第一排 末一排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4/04
朗读

探微知著 史论辉映
——五音戏理论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吕凤琴

  邓洪山

  霍俊萍

  □ 刘敏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石蔚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五音戏表演流派研究”完成,嘱我提出修改意见。一来我不是知名学者,二来我也不是地方戏研究专家,更对五音戏没有深入研究,只不过是一个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多年,经常看戏、评戏、品戏的“职业观众”。但感激于石蔚教授的信任,盛情难却,在这里谈一点感想。
  先说本课题主要研究的三位艺术家。“鲜樱桃”邓洪山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无缘得见。最早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老一辈山东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研究专家魏占河老师那里知道其大名。魏老师学“鲜樱桃”的演唱,讲他的故事,惟妙惟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偏于一隅的地方小剧种,因为他,而能够引起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艺术大师的关注和认可,能够让老百姓如被拴在橛子上拔不动腿,能够让马彦祥这样的戏剧大家有底气介绍他们到中国当时最开放的东方大都市上海录制唱片,并得到“五音泰斗”之美誉,足见其作为五音戏的奠基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之高,艺术特色之独到。
  邓洪山的一些艺术理念和方法,例如:戏要演得“活一点、好一点、像一点”;唱戏要“唱出戏理”;咬字“要像猫叼老鼠”(既要咬住,又不能咬死)、“吐字就像雨点一样,点点滴滴要‘湿窝’(把每个字都清楚地送进观众的耳朵里)”;独创五音戏表演的“飘眉、送目、飞老鸹”等眼神表演,完成“眼神”在塑造人物过程中潜在的语意表达和情感流露;以及唱、念叠交的表演方法等,其实都是在以朴素的理论和思考指导实践,而不是盲目地演,糊涂地唱。特别是他能自觉做到“以观众为中心”,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表演,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自我欣赏,这是戏剧史上很多艺术名家成功的关键。如谭鑫培、梅兰芳等,都是顺应时代,在和观众的互动交流中不断精进,进而成为一代大师。邓洪山以一生的努力,使五音戏由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小唱,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是当之无愧的五音戏“开山始祖”。
  霍俊萍是我崇敬的艺术家,至今仍作为“山东省艺术名家工作室”导师,为五音戏培养后继人才。霍俊萍是使五音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代表性人物。她不仅在演唱上进一步丰富了五音戏的唱腔和音乐,在表现现代人物、现代生活上更是做了大胆的探索并有所创新。在塑造人物方面,她可谓“浑身是戏”,更难得戏在心里,能够由内而外,由外而内,自由挥发,尽情演绎,使观众在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引起内心情感的共鸣,其艺术已臻化境。正是她,让五音戏这一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在全国只有一个专业剧团的地方小剧种走上全国大舞台,并引起全国戏剧界的关注。其本人也因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而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奖项。
  吕凤琴,因工作关系,接触较多。她精灵通透,天生的一个“戏精”。正如石蔚教授所言,“灵动”是吕凤琴表演的一大亮点。她不仅在“唱”“念”上适当加快了节奏,在声腔处理上更加活泼跳跃、俏皮灵动,同时还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强化了身段表演,在“做”和“舞”上丰富了五音戏的表演手段。艺术理念上,吕凤琴在注重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倾向于精致和唯美。她的几部代表性剧目,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舞台风貌,深得今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喜爱。她也因此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新一代五音戏领军人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戏剧历史上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从大的方面看,元杂剧一出现,便达到戏剧创作的高峰,但元杂剧再经典,最终还是被“传奇”取代。同样,昆曲再精致完美,也要把中心舞台让位于京剧。京剧再称“国粹”,也挡不住地方戏的蓬勃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流派的形成,更是一个或一批艺术家不断求索创新的结晶。一个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要素有唱腔特色、表演风格、代表作品、追随者和观众群体(即“粉丝群”)等。被奉为“谭叫天”的谭鑫培,被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都曾一时名扬天下。但他们的出现,还只是见证了京剧的崛起。只有老生的余、杨、马、谭、言、奚、麒等,旦角的梅、尚、程、荀、张等,以及花脸、老旦诸流派的兴盛,才标志着京剧走向真正的繁荣。
  戏曲理论家汪人元在《张庚先生对戏曲音乐的学术思考——从阅读〈张庚日记〉说起》一文中谈道:“所有的剧种音乐都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投射,剧种个性体现着它同这个剧种发源地和流行地的民众之性格、气质、趣味、智慧的关联,构成了某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个性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性特点都等于优点,它应该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应该是动态的,我们从许多剧种音乐的初始风格到成熟风格的巨大变化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所以,将它视为僵化凝固的态度必将阻碍音乐的发展。张庚先生明确指出京剧姓京的问题‘绝不能不动’,正是告诉我们,剧种风格在社会发展中必然也必须产生变化。这是一种难得的、开明的宏阔思维。”
  邓洪山、霍俊萍、吕凤琴三位艺术家,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扎实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不断求新,即所谓“守正创新”,这也是他们能够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并得到广大观众认可和喜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五音戏表演流派研究》一书,实际上是以五音戏流派研究为纲,对五音戏的历史沿革、传承发展、剧种特色、代表人物、代表剧目、艺术风格等,做了全面的回溯和细致的梳理。其特点为“史”“论”结合,探微知著。以“史”为基础,“论”便更有了扎实的根基,由此,五音戏发展的脉络也更清晰。作者学术态度严谨,史料、采访、观摩、比较、分析、研究,应用尽用。并以发展的眼光立论,探讨五音戏发展规律,展望五音戏发展的未来。五音戏还是一个年轻的、成长中的剧种,还有不完善,需加强或需改进的地方,如旦强生弱,行当单一,唱腔、表演的丰富性尚需进一步加强等。本书也客观地提出了五音戏存在的问题。
  作者自幼学习音乐,在专业艺术团体工作多年,后又进入高校,从事艺术教学和研究,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理论知识积累。她长年生活工作在五音戏繁荣发展的淄博市,对五音戏由耳濡目染,到欣赏喜爱,再到深入研究探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多年来,石蔚教授聚焦音乐和戏剧,特别是五音戏学术研究方向,耕耘不辍,成果颇为丰硕,也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作者对邓洪山、霍俊萍、吕凤琴三位不同时期代表人物唱腔音乐和表演特点的研究,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细致入微。之前,笔者也读过不少舞台艺术方面的分析、评论著作和文章,能做到作者这样精细的还不多见,从中不仅看到了她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修养,同时也看到了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成果既可做专业人士研究、发展五音戏之宝贵资料,也可作为戏剧爱好者了解欣赏五音戏的指南。
  笔者认为,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对五音戏一个剧种具有重要意义,其解剖麻雀式的深入分析探讨,对其他地方戏剧种的理论研究也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
  淄博是齐国故地,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经济、文化上处于领先地位。两千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掘、保护和利用,推动其发扬光大。
  我们希望优秀的地方文化、地方艺术不要限于一隅,要大胆创新发展,勇敢走出去,使之在更广大的地域、更高的舞台传播开来,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这不仅是舞台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也需要有更多的像石蔚教授这样的专家学者助阵。
  (作者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山东省京剧院原院长)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4/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