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齐迹
3    4   
PDF 版
· 丹青描绘的人生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记忆中的“拉磨子”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征稿启事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9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记忆中的“拉磨子”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5/10
朗读

丹青描绘的人生



□ 孙元礼
  走进翟丕安先生的画室,偌大一个书架,整整挡去了一面墙,上面塞满了画册、中外画家专著、文学名著等。另一间,一张画案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空间,上面摆满了文房四宝、挥毫泼墨用的各种画纸,以及刻章用的各种石料、刀具。茶几、几把圆坤椅,全是传统的古老样式。墙上的山水画和书法作品令人久久不愿移目。从踏进门槛的那刻起,喧嚣仿佛被掩到了门外,心顿时沉静下来。
  英国18世纪肖像画家、英国皇家美院第一任院长乔舒亚·雷诺兹说过一句话:“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丕安先生从少年起,笃志不移,苦心孤诣地探索在艺术这块广袤而又诗意的土地上,妙笔绘丹青,也描绘着自己的一生。
  丕安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走南闯北,吃苦耐劳,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石匠,尤善于在石壁上雕刻各种图案、花纹。母亲是满族人,出身于书香之家,从小读书。童年时期的丕安,耳濡目染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夜晚,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手持线装古诗词读本,一句一句教儿子诵读诗文。儿时的启蒙教育点拨了他的成长,为他植入了优秀的基因,使少儿丕安扎根沃土,拔节生长。
  1963年,丕安考入淄博二中读初一。那时,他家的生活同农村多数家庭一样穷苦,吃饭要靠一半粮食一半野菜充饥。母亲精打细算,首先保证丕安的伙食。每到周日,母亲坐在灶前,摊玉米或者高粱煎饼。下午,丕安和村里的其他伙伴,背着一摞煎饼,带着咸菜,沿着弯弯曲曲的土路步行20里地,夕阳余晖落满淄河的时候到达学校。一年下来,不知多少次蹚过淄河,他看着淄河在蓝天下转过山脚,弯过村庄,从杨柳的树影下欢快地奔流,望着这秀丽的山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想用画笔把它们描摹出来。
  激情,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它点燃了丕安生命中潜藏的原动力。在少年丕安心中,已经埋下了燃烧的种子。在学校,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班主任赵涵义老师深深喜欢这个瘦瘦的少年,向图书馆借了《齐白石画册》给丕安临摹。这本书不对学生出借,只有教师才可借阅。这是丕安读到的第一本画册。后来,丕安去逛源泉书店,看到了一本《花鸟画谱》,爱不释手,虽然只卖两元,他却囊中羞涩,不能支付。无奈,只好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小步跑着去书店,一直看到书店打烊,店员催说两三遍,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位同村学兄知道后,借给他两元钱,圆了丕安的痴书梦。
  后来,丕安进入淄博师范读书。这里成为他学习书画的起跑线,并遇到了启蒙老师徐金堤。丕安在师范学习期间,其勤奋、执着,其绘画水平,在同学中秀出班行,深得徐老师青睐。徐老师谆谆教导,叮嘱他“老老实实学艺,清清白白做人”。这两句嘱托成了丕安的座右铭。
  之后,丕安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师从李行简教授,国画技艺更上一层楼。
  求学期间和假期,丕安去全国各地写生。中国画家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从喀纳斯湖畔、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到海南岛的热带雨林,都留下了丕安的足迹。黄山的怪石、奇松、云海,太行山的峥嵘群峰……大地的壮阔豪迈所呈现的无穷尽的时空之美,滋养了画家的浩然之气,积蓄了画家生命的力量和创作激情,开阔了画家山水审美情怀,使画家品味出自然造化、物我同化的境界。这为丕安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不可撼动的桩基。
  2007年6月,丕安只骑一单车,从淄川出发,经聊城出山东进入河南、山西、陕西,到达西安。风吹雨淋,一天一个汗透,涉程1000多公里,沿途浏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探幽寻秘,亲近自然,观察、体验大自然中蕴含的美感,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感悟灵性,攫取了大量的素材。
  在此期间,丕安的若干幅速写《古装戏》《六和塔之春》等被《当代速写集》《世纪素描精品集》收入出版。1985年12月,《崂山速写》于山东艺术学院展出。
  国画大师李苦禅在谈到书画美学时说:“不懂书法艺术,不练书法,就不懂大写意和写意美学。”书画同源,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两者相互融合、贯通,既风格独有,又相得益彰。丕安深得其妙,在画画的同时临帖,苦练书法,楷、隶、行、草、篆均涉猎,其中草、篆独放异彩,为以后的篆刻储足了源头。
  丕安一生倾注于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耕耘了40余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在口头中学、淄川第二职业中专,他是一位忠于职守、勤勤恳恳、满腔热情教书育人的优秀美术教师。讲台上,他深入浅出,倾情讲授。学生全神贯注。有爱好画画的青年,请求听课,丕安一时圈粉无数。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如饥似渴的学生们。他知道这些孩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并不富足,背负着上辈人的希望,希望通过上学一方面造福社会,一方面改变自己及家庭的贫困处境。丕安每每看到学生渴望求知的眼睛,总觉得一股力量在心中涌动。他不仅传授知识,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也是无私帮助。学生乔建国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家庭无力缴纳学费。丕安知道后,立即赞助1200元,这是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王善祥,在上海一设计公司任职。他读高中时,父亲去世。他说:“翟老师帮了我很多,还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挖掘了我内心深处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对我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了我的父亲。”
  丕安不断探索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其论文《浅议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与任务》获1995年淄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还有多篇文章发表于省内外报刊。
  暑来寒往,丕安送走了六届高中毕业生,60多名学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这些学生接过了丕安的接力棒,为艺术之美的传播而奔走。
  教学之余和退休以后,丕安一直坚持国画、书法创作和篆刻。
  丕安先生是一位葆力之士,为工作、为创作常常夜而忘寐。几十年的力学笃行,金石为开,成为活跃在书画界的后起之秀。
  艺术是人性的影子。丕安所信奉的敬畏自然的人文理念,寓于绘画之中,既继承传统,又要提升中国画的审美情趣,以此为模,创作了许多作品。《孔子见老聃》受邀赴“孔子文化节”展出。《黄山北海烟云》获第五届“黄山杯中国当代书法美术摄影大展赛金奖。《赵佶燕山亭词意画》获“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优秀奖。1995年为山西元宵灯会制作徽标。1998年为第五届山东省服装年会设计徽标。许多作品于省内外参展,并被各地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山东艺术学院韩志录教授对丕安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丕安“以其独到认知和实践将笔墨形式赋于纸素,作品《大宁河》系列,《黄山云海》《岳阳烟云》等就是在他速写的基础上几易其稿完成的,正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样也是画家‘澄怀味象’‘迁想妙得’的具体感悟和体验。在作品《云涧泉韵》《大宁河》中,画家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构图,远山含黛,整体的画面以青绿为主色调,近景峰峦叠翠,云烟秀逸,构图不求齐险,用笔用墨苍润相济,用线则如篆籀,瘦劲可观,笔意轻若游雾,华艳而飘荡,显示出一种清韵淡静,气韵生动之美。”他还说,“纵观丕安先生近年来的山水画作品,我把他的艺术特征概括为:‘清静’‘素雅’‘致美’。”丕安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坚持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逐渐形成了自有的书画风格。画家独有的风格,是画家成熟的标志,是画家长期摸索、实践的结果,是画家多年心血的结晶。
  丕安的书法、篆刻也成果斐然。
  2021年,《翟丕安作品集》出版。
  画品即人品。丕安为人处世磊落、豁达,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淡泊名利。中年后,常常留一山羊胡挂在瘦削的脸上,沉稳、优雅;细高身材,如竹之挺拔清秀。他行走在人群中,你一眼就能挑拣出来。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平凡的人,把日出日落的灿烂美景记录在人生的每时每刻,献给了他的学生,献给了倾其一生的书画。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5/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