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淄博
3    4   
PDF 版
· 如何让困难村变成资产上亿的幸福村?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广告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4版:淄博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广告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7/05
朗读

如何让困难村变成资产上亿的幸福村?
淄川钟楼街道北苏村村委会主任李伟连破难题给出答案
刘文思

  李伟在会议上发言。

  李伟与村民一起打扫卫生。

  扫描“鲁中晨报”APP专题二维码查看更多内容

  一个村“两委”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干的乱村子,如何重新凝聚人心?
  一个村集体负债累累的沉包袱,如何增收致富、让大伙过上好日子?
  上述这些令不少村“两委”负责人难办的题目,淄博市淄川区钟楼街道北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伟用近20年的时间破题、实践、推进着,并用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让每个村民打出分数。
  谈思路、谈规划、谈未来,7月4日,记者见到了李伟,他向记者讲述了近20年中在北苏村工作的诸多经历。言辞恳切、慷慨激昂,透过他讲述的如何破解村里发展三次难题,可窥见其背后勇挑重担的一片初心。

人心散了咋办?
先从切身利益抓起

  李伟是地道的北苏村人,2004年之前,李伟一直在外做生意并发展得不错。当他在2004年提出要回村里工作时,家人们坚决反对,因为他们知道,李伟要面临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李伟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你干这个干啥?惹这个惹那个的。”李伟对父亲说:“如果我有能力叫北苏好起来,我就应该站出来。您放心,只要咱公平公正,咱就不怕惹人。”
  李伟父亲的担心也道出了当时北苏的现状——村民敲着锣去反映问题,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最乱的时候,村民到村委砸玻璃,村“两委”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干,村集体负债累累。李伟到村里的第一天就面临了第一道难题:如何解决项目征地问题和村里错综复杂的问题,让散了的人心重新聚起来。
  在李伟的带领下,村“两委”从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入手。当时,在北苏,引发村民强烈不满的是土地补偿款分配不公问题。
  “一亩地的土地补偿款是1416块钱,村里1730亩地,一年算下来是245万元,这可是一笔不少的钱。”李伟介绍,他们通过走访,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党员代表会、全体村民大会,严格按程序把土地补偿款分下去。“我们村‘两委’有能力挣钱来就开工资,挣不来就不开工资,老百姓的土地补偿款一分不花!”李伟对村民们作出了承诺。
  补偿款的难题解决了,如何为村民规划更好的晚年生活成为李伟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在2005年,缴纳费用较高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对于很多村民是陌生的规划,但李伟却在那个时候想到了要提前为村民织好“兜底网”。他们严格按照程序来,按规定把土地补偿款的70%发放给村民,剩余本该作为公益事业留存的30%全部拿出来,每月5日以生活补助、粮食补助、养老补助等方式发给村民,并为村民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
  现在,退了休的村民每月最高能领到2400多块钱的退休金,解决了现如今不少村里面临的年龄大、收入低的养老兜底难题。

增收困难咋办?
“三变三联”改革动起来

  北苏村地处淄川城郊接合部,是淄川经济开发区的驻地村,1730亩土地全部由开发区收储,是典型的工业园区村。过去的北苏人,多是选择就近打零工。但想要让村民增收,用李伟的话说,就要“抓住我们的优势,借助改革的东风,要把村民的收入弄上去”。
  2021年,淄川区启动了“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作为区级试点村之一,北苏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额入股,成立劳务、旅游、置业三大合作社,支部书记当选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支部委员当选理事。
  北苏村首先启动的是劳务合作社项目。过去,有劳动能力的北苏人多是选择就近务工,马路边的聚集地就是农民工们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由于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低,没有信息渠道,没有保险,尽管不顾风险地从四处奔波而来,安全和收入却都没有保障。对此,李伟有了一个新点子,通过探索优化用工形式,逐步建立并完善“用工链”:免费为村民提供用工信息,建立起规范的用工、务工信息系统;免费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保障劳务市场内务工人员薪资日结,并免费提供讨薪帮扶。
  在该模式的探索下,北苏村能干活的村民纷纷加入劳务合作社。粗略算下来,一个人一个月能挣到4000来块钱,带动村里就业80余人。
  此外,北苏村村“两委”积极研究,盘活现有资源优势,将闲置多年的部分办公楼租赁出去,发展文旅产业。他们还建设了8000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集体占股51%,全体村民入股,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0万元。通过“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仅2021年村里增收32万。
  李伟告诉记者,北苏村已经进行了两次分红,一次现金分红,每个股民200块钱,一次实物分红,实物价值300多块钱,真正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分红,集体有收入,支部有权威”,破解了农村发展的难题。
  目前,北苏村从曾经一穷二白的困难村变为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6万元的幸福村、富裕村。

如何建好美丽家园?
人心拧成一股绳

  7月4日的清晨,苏相湖碧波荡漾,伴随着初起的阳光,烟波浩渺的湖面吸引着村民们晨练、交谈。
  现如今的北苏村,处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谁也不知道,20年前的北苏村是一个破旧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小村庄。村里的路根本没法走,有些地方只能挑担子。
  村里脏乱差的现状要改变,可是没有钱,怎么办?
  “有些事,是不用花钱就能办到的!”李伟暗暗下了决心。
  从此,李伟带领村“两委”成员、工作人员,每天早晨上班前至少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打扫卫生。就这样,他们坚持了10年。在这个过程中,李伟带领着村民动手挖了6万立方米的污泥,把一个臭气熏天的污水沟变成了现在绿树成萌、鸟语花香的苏相湖。
  随后,李伟与村“两委”班子多方筹措,进行了旧村改造。村“两委”成员加上党员、村民代表,就成立专班,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搞特例、不开后门,始终做到公平公正。
  35名党员带头拆迁,挨家挨户动员,轮流盯在工地上,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目前,村里已累计建设14栋住宅楼,安置居民191户。目前,村民将全部住上楼房,村里人说,现在的北苏村变了模样!
  村容村貌变了样,大家拧成一股绳。近年来,北苏村依托“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乡村治理模式,通过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做精做细村居管理,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北苏村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支部、时代先锋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李伟的带领下,近10年来,北苏村党支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带领村“两委”工作人员一天不落地坚持“上班头件事,双手净家园”活动;推出“有事找书记”党建品牌,推行“开门办公”,支部书记的手机号向全体居民公开,有事可以随时找组织,“一碗水端平”,实现了群众“找得上人,办得了事,交得了心”;坚持开展全体党员遍访活动,每名党员挂包联系5—10户居民,定期入户走访、征求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向党支部汇报,党支部开会研究并提出解决办理方案,在下次主题党日时,通报解决办理情况。
  天下和静在民乐,民之安乐皆由治。挖掘其家乡之美,北苏村的村民感受到了乡村面貌的蝶变,更感受到家乡的幸福和美丽。“今后必须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必须始终保有一颗公心,一颗为民之心。我会始终如一,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好务,带领全体北苏人共同富裕。”谈到接下来的打算,李伟说。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文思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7/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