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副刊
3    4   
PDF 版
· 根系泥土,花开无痕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蚂蚱当道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蚂蚱当道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10/13
朗读

根系泥土,花开无痕



  根系泥土,花开无痕
——岳英诗作《麦田》解析
  □ 张敦孟
  从“齐鲁壹点”上读到了《麦田》这首诗。读这首诗时,我的心境是平静的,但眼睛却越来越亮,显然是被诗性之光点亮的。
  这不是那种故作玄奥艰深的诗,不是那种饭后剔着牙扯闲的口水诗,不是那种无病也要哼唧的造情诗。其特有,在于看似白水品是酒,天生自带充沛的诗的元素,意境清丽,立意也庄重。
  诗不算长,玆录于后共赏:
  那片麦田/是故乡安在我头上的紧箍咒/风吹一次/就疼痛一次∥父亲弯着腰侍弄着麦田/他弯腰的姿势/像远方忍辱负重的山脊/驮着厚厚的岁月和全家人的生计/一缕阳光/落在了他身边的麦浪上/翻滚出一首金黄的诗/布谷鸟在头上一声声嘀咕/一声声催促/成熟的麦穗/早已让歇了一个冬天的镰刀/跃跃欲试∥父亲在麦田里挥汗如雨/麦田里有他刨不完的金子/收不完的喜悦和满足。
  这首诗是大气的。写的是“麦田”,其实是世代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写的是我的“父亲”,其实是千千万万个艰辛劳作的父辈。“麦田”只是一个舞台,上演的却是厚重的让人敬畏的大剧。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娓娓道来,用若干诗化的典型细节,勾画出了劳作生态的博大场景,让读者身不由己地置身其中。
  诗中没有惯见的悲苦和怨懑,只有着对父亲、对土地的由衷的敬畏,你甚至无法辨识父亲和土地的区别。不然,麦田怎么会是安在“我”头上的“紧箍咒”,并且“风吹一次,就疼痛一次”?开头一节文字极简约,但诗的含量却繁富,且不露痕迹地融于作者营造的空间维度里,它需要读者凭借自身的经验、阅历和智慧去感悟、去填补。正因为此,这些美好的诗句,便具有了内在的张力,使读者的阅读参与呈现愉悦状态。与此同时,这一节略显隐忍的开场,不仅抓住了读者,也为接下来诗的铺展作了指引。
  从诗艺上讲,这首诗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意象运用的天成。意象,是营造新诗魅力的主要手段。读完整首诗,少见剥离具象之外的抽象表达。作者在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的递进与转换上把握得恰到好处,使二者互为依托,相映生色,进而诗意迭起。笔者不在此一一示例了,有心读者可自寻觅。
  第二节是“承、转”部分。头两句,无奇,却是必须的铺垫,“重击”在三四行。父亲弯腰的姿势,“像远方忍辱负重的山脊/驮着厚厚的岁月和全家人的生计”,这两句了不得,父亲的身影陡然间厚重和高大起来。看父亲像山,看山像父亲,一个大写的父亲便跃然天地之间。更何况,从田间到远山的呼应观照,也呈现出了辽阔邈远的诗性场景,画面感无限放大。接下来,是“一缕阳光/落在他身边的麦浪上/翻滚出一首金色的诗”,这几句是细节描写,以细微对应上面的“浓重”。浓墨之后必从淡笔,这是书画之道,诗文莫不如此。但是,淡笔不是闲笔,有可能是神来之笔。作者敏感地捕捉了这个瞬间,这个瞬间也许是虚幻的,但却是艺术的真实。一缕阳光,本不奇,但作者弃“照”为“落”字,便使之有了生命和欢快,使之具象化了,可见可闻,多像一只凭空飞来的可爱的小精灵。作者以一个细小却鲜活的意象,清晰地写出了原本抽象的愉悦心境。随后迭出的“布谷鸟在头上一声声嘀咕”,以及“歇了一个冬天的镰刀/跃跃欲试”等佳句,都在诗意的锻焙中拟人化了,益发把农家丰收的喜悦推向了极致。这是典型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的道法,看无却有,想说的都在没说之中。这样的诗句,能不引发读者的审美参与情趣吗?
  结尾三句,把整首诗的跳跃和若干镜头稳稳地托住了。想必无须笔者饶舌,读者也会心领神会。“麦田里有他刨不完的金子”作为诗眼,把整首诗推向了峰值。父亲、挥汗如雨、麦田、金子,作为关键词的联动生发,如成熟的麦穗一样,闪射出几多诗性化了的哲学光芒?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能把一茬一茬的好收成领回家,就是父亲天大的幸福和满足。生活不需要给另一种意义上的高大上去镀金。
  显然,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麦田”已经成为诗作者永远的精神高地,而父亲则是这块高地上永远的偶像。诗的发端,已经揭示出了这种让她又爱又痛的、历经沧桑而不泯的精神基因。这正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应该提到的是,这首《麦田》在“齐鲁壹点”刚刚发表七八天的工夫,阅读量便直线飙升至22万。这个量,即使诸多大报名刊,也难以企及!这表明了,是花总有一开,是金子就不会埋没,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而尤为可贵的是,诗作者并非那种追名逐利之人,《麦田》作者的署名叫“远方有盏灯”,而她的真名岳英,自行隐没了。果真就是“根系泥土,花开无痕”哦。笔者却但愿“远方有盏灯”,以己也许还微弱的光芒,一次次点亮爱诗的眼睛。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10/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