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3    4   
PDF 版
· 黑里寨镇:沿黄沙土地“挖”出两个金产业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5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11/02
朗读

黑里寨镇:沿黄沙土地“挖”出两个金产业

张晓宁 王克军 李孟楠

  菠菜装箱后抽检品质。

  油马村屋顶上整齐排列的光伏组件。

  黑里寨镇:沿黄沙土地“挖”出两个金产业
  农业,是代代农人最传统的营生,是最乡土的产业。发展农产,是从一片热土里生出金子,于万象变化里捧出勃勃春天。
  沙土质,黄河水,坐拥优质的农业资源优势,高青县黑里寨镇把农产的提质增效作为镇域发展的头等大事,锤炼出了自己的农业“绝活”——黑牛肉走进了一线城市,瓜果蔬菜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富硒小镇的发展如火如荼……黑里寨镇在“五化”农业的引领下,以小切口实现农业产业大变化,在这个“土产业”里唱响了新农经。

  小菠菜有了大天地

  10月25日,在高青县昊锟蔬菜水果合作社菠菜种植基地的冷库内,一箱箱包装好的优质菠菜整装待发,准备走向全国各地的销售链。在一级菠菜的包装箱内,“队列”整齐的菠菜们散发着青嫩的气息,有着生命力旺盛的绿色,长短几乎相同,没有黄叶、烂叶,根叶上的土也被清理干净。合作社社长伊善岭说这些菠菜用水一冲就能入口。
  伊善岭是名副其实的菠菜“经纪人”。
  何谓菠菜“经纪人”?
  他们触达两端,连接着市场和农户,就像搭建在农户和市场之间的一座桥梁,带着小小的菠菜“南征北战”,不断扩展菠菜外销渠道,保障菠菜卖得出、卖得好,农民只管种好地,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很是省心。
  果蔬为媒,开辟了黑里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去年12月,黑里寨成为淄博市首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打通了全县乃至全市果蔬进军粤港澳大湾区的通道,富硒菠菜进一步成了村民们的“生金”密码。
  产业化经营除了要形成规模化的种植,更是需要稳定的市场以形成规模化的销售。黑里寨迅速反应,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突破口,动工建设交易额3亿元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双河农产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借以拓宽集聚销售渠道,延展蔬菜产业链条,为“土特产”打造了家门口的新交易阵地。
  高青菠菜研究院暨双河农产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位于济高高速黑里寨上下路口东侧1500米处,项目占地30亩,预计全社会资本投资3000万,可容纳30余家商户在此经营。
  近日,交易中心已经竣工,地磅等相应配套措施也已到位。投入运营后,整个黑里寨镇,包括双沟镇、青城镇等附近乡镇都可以来这里交易,预计线上线下年交易额保底3亿元,保底新增就业岗位100个,将辐射带动镇域及周边地区农产品集聚销售,为全镇乃至全县农产品的产销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菜农来说,拥有了作为直供基地的市场点,种什么、怎么卖、找谁卖的难题迎刃而解;即将建设的结算中心,也将让菜农们卖菜结算省事方便。对于客商来说,不用再开着车去地头找不同的农户收货,市场上的集中收购,价格公开透明,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要想更好地把咱高青的精品小叶菠菜这个品牌做起来、打出去,将优势产品推向‘高端’市场,品种、种植规模、市场三者缺一不可。”伊善岭说。
  依托双河农产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黑里寨镇可以由点扩面,不仅融入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更是做到了“南可抵港、北可进京”。通过集散中心链接“供给端”、畅通渠道拓展“需求端”,黑里寨建立的“农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镇属平台公司”三级产购销体系,从“单打独斗”到“组团致富”,实实在在鼓起当地老百姓的钱袋子。
  小小的菠菜,撬动了黑里寨镇果蔬大产业,而大产业,带来的是更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以及靠天吃饭的种植户们的一份踏实心安。
  黑里寨镇的特色在农业,现已形成“11136”的产业结构,即1万头黑牛、1万头奶牛、1万头黄牛,3万亩蔬菜,6万亩粮田,产业规模突破20亿元。从田间地头走上了高端市场,蔬菜产业可以说是黑里寨镇域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火车头”,传统蔬菜种植的老曲调,被黑里寨人唱出了新味道。

  小村庄跟上了大政策

  油马村,是黑里寨镇典型的“晒着太阳把钱挣了”的村庄,他们称自己的新产业为“零碳生金”。
  走进油马村,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组件整齐排列在屋顶上,几乎各家各户都有的光伏组件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为村集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希望。
  光伏产业是黑里寨较早推行的一个致富项目,不少村民已经切实享受到了“因光而兴、零碳共富”的实惠,实现了阳光资源与经济增收的转化,光伏也成为村里人源源不断的“阳光银行”。
  故事还要从2020年的春天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油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长海结识了邻村一名常年在外安装光伏的朋友。“他给我一说,我觉得这个项目挺好,就投资了66000元,先在自己的屋顶上装了20千瓦。一年以后,我发现效益还真不错,当年就收入13000元。”
  从此,马长海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要是在全村的房顶都能安上光伏,收入不就相当可观了吗?”他立刻召集村“两委”开会,经过反复研判、论证,开启了油马村以光伏零碳致富的历史。
  2021年,油马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名义,贷款660万元,在118户房顶安装了4000块光伏板,总装机容量2MW的村级光伏电站正式实施。经过一年的运行,年发电量达到280万度,为村子增加约110万的年收益,村民年底户均分红1000元左右。10年贷款期间,每户每块板子的分红是20元/年,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10年贷款还清后,村集体收入又将翻一番,预计达到每年50万元,每块板子的分红也将增加至40元/年。
  与以往模式不同的是,以前是由第三方光伏公司出资承建,固定资产和纯收益属于第三方,百姓和村集体的年收入只有房顶安装光伏板的租金。而油马村的模式则是贷款660万元,把钱还给了建设方,这样就把固定资产和光伏发电的纯收益全部留在了村内,村民们也就能得到更多收益。
  如今,“双碳”理念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正如火如荼,谁能想到,在高青县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子里,绿色低碳的步伐却走在了前沿。一块块光伏板,既促进了农村房屋的有效利用,同时又发展了低碳经济。作为基层治理的“末梢单元”,这个小村庄响应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把“双碳”理念融入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节能减排和促农增收致富“双赢”的路子,为全国的“双碳”事业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作为黑里寨镇首个实施整建制光伏项目的村庄,油马村集体经济基础得以壮大,村民也得到了分红,缓解了家庭日常开支的压力。以“油马模式”为示范,黑里寨镇优选了村级班子强、群众安装热情高的15个行政村,计划整体推广实施整村分布式光伏项目,“阳光银行”还将继续扩容升级。

  微经济扛起大责任

  “我们入户的任务可多了,农产‘服务员’也是其中的一项。”郭王村的网格员张峰说,“像成长时期的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富硒农品怎么正确打富硒肥,其间需要注意什么细节等等,我们都会给村民解疑答惑。”
  黑里寨的网格员们不但是解决村民诉求的“桥梁中转站”,也是服务农产发展的“关键人”。他们通过上门入户做“协助员”“引导员”,让村民诉求能够更直接地到达政府层面,办事效率自然也就更快。
  今年,黑里寨镇黄河滩区搬迁村被定为了山东省基层治理实验点。黑里寨镇在“一核”即黄河滩区搬迁联村党委的带领下,逐步筑造起“一核三联三化”的基层治理模式。“三联三化”是在“一网三联”的基础上,通过“干部联村组”“党员联农户”“积分联奖惩”,实现“基层治理网格化”“办公管理一体化”和“服务群众多元化”,统筹推进黄河滩区搬迁村资源共享、产业融合。
  小网格让幸福“满格”,微治理释放出了大能量,新的网络联结再发力,服务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黄河滩区周边土地种植着西瓜、甜瓜、冰葡萄、菠菜、丝瓜等水果蔬菜,在全镇如火如荼创建富硒产业镇的时机下,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富硒农业。立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粮食果蔬种植大户和个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实施主体,不断强化示范引领,重点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和三产融合于一体的富硒农业示范龙头企业。
  “咱要是只种小麦玉米的话,一亩地一年毛收利也就3000元左右。但要是搞大棚的话,这地一年到头不会闲着。”黑里寨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郭龙说。在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引领下,黑里寨镇赵济明党建融合发展区已建有大棚429个,占地达1007亩,发展起了“大棚经济”。
  除了瓜果蔬菜,黑里寨镇的“土产业”——手工业也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作用,这里的“庭院经济”正激活着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黑里寨镇素来有着“中国拖把之乡”的称号,近年来,镇上以“小拖把”撬动“大经济”,积极引导村民利用空闲院落和个人资源,把一个个“农家院子”变成了“致富铺子”,各类经营主体达到45户。
  就像赵洪村的赵振良,平时负责在家门口铰布条、扎捆,妻子则进行着木杆的固定以及组接,一个个拖把就在夫妻俩的默契配合下加工而成。对于年龄较大、离不开家,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中老年人来说,制作拖把的门槛低、工序简单、易上手,当地木材资源丰富,木杆来源多,拖头的布条可以通过回收旧衣服等获取,成本都很低。
  除了拖把产业规模的扩大,业态繁多的庭院经济在黑里寨可谓是遍地开花。
  淄博老兵工贸有限公司,是本地规模较大的村企业。一天下来,20多个女工在整条流水线上能生产300多件洗车拖把、汽车雪挡。据负责人介绍,来这里打工的,大多是本村或邻村的中年妇女。“在这里打工,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家很方便。有了这点活计,每天能有个百十元的收入,农忙时还给我们放假!”说着话,村民王翠芳手里的缝纫机也没停下。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保证。小产业,亦有大未来。自家院子里搞的小小拖把、车刷、马扎……村里这一个个家门口就业机会,虽然体量不大,但是补贴了本地村民的收入,吸纳了周边村镇的就业人口,解决了闲散人员的安置问题,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带动了黑里寨的镇域经济欣欣向荣。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黑里寨镇明显有着更大的“野心”。“我们要以更大力度对接省城及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以济淄同城化‘北部大通道’桥头堡的优势区位抢占省城农产品市场,持续用好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弥补农业全产业链短板弱项,畅通销售渠道。”黑里寨镇党委书记周萌说。
  黑里寨镇用实打实的“产业经”,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加速开启农村共同富裕新链条。当农产项目的每一个末梢都焕发新的精彩,那么乡村振兴的“富民图”必将有浓墨重彩之美。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晓宁 见习记者 张雨桐通讯员 王克军 李孟楠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11/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