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要闻
3    4   
PDF 版
· 我们八月见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3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3/15
朗读

我们八月见 

新华网

  我们八月见
——写给那些未被岁月摧磨的欢愉
  3月6日,哥伦比亚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诞辰这一天,他的遗作小说《我们八月见》不同语种版本同步上市。《我们八月见》这个故事构思于作家写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时期,主题仍然是爱情,并且女性首次作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出现。“柔软”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惊喜,而整部小说的腔调仍然是读者熟悉的以孤独、幽微、细腻等为关键词的马尔克斯的独特风格。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阿尔茨海默病严重拖慢了马尔克斯的脚步,《我们八月见》是他与记忆力衰退、病魔和死亡角逐的最后之作。10年中,他曾将稿件增删5版,将自己对爱情的领悟与洞察化作充溢着海风气息的如歌篇章。
  西语媒体普遍认为,此书是马尔克斯“中年爱情三部曲”的完结篇,前两部为《爱情与其他魔鬼》及《苦妓回忆录》。
  去世十年,遗作整理出版

  谈到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你会想到什么?
  是《百年孤独》那个经典的站在未来角度回忆过去,引发作家竞相模仿的伟大开头,还是其中纷繁复杂记不清的名字?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描绘的令人百转千回又欲罢不能的爱情?抑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永远在下雨的八月的马孔多?
  在世界文学殿堂中,马尔克斯是一个传奇。令全世界无数书迷惊喜的是,去世十年后马尔克斯有一本遗作出版,这本书名为《我们八月见》,是一个以女性为叙述视角的爱情故事。
  《我们八月见》这个故事构思于《霍乱时期的爱情》时期,早在1999年,作家就在文学论坛上朗读了小说首版的第一章。不过这本书的成书历程非常艰难,凭借顽强的意志,马尔克斯10年内将稿件增删5版。这位完美主义者打趣地宣布:“我一旦给作品画上句号,就不会再回头检查了。”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阿尔茨海默病严重拖慢了他的脚步。据他的两个儿子回忆,父亲是在和记忆的衰退赛跑。他自得其乐地待在书房里,执笔写下一行又一行,一段又一段。他努力远离衰老与病痛的纷扰,将自己对爱情的领悟与洞察化作充溢着海风气息的如歌篇章。
  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未在作家生前定稿。马尔克斯的两个儿子罗德里戈·巴尔恰和贡萨洛·巴尔恰在《我们八月见》的前言中记录,尽管父亲一遍一遍地打磨这部小说的各个版本,不过他最后的决定仍然是:“这书不行。得把它毁了。”
  庆幸的是,马尔克斯的儿子们没有把书稿毁掉,而是把它们放到一边,希望时间能帮助他们决定如何处理这些手稿。很长一段时间内,数百张小说原稿收藏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哈里-兰瑟姆中心,无言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十年之后,马尔克斯的儿子们再次阅读了这份手稿,发现它其实有许多令人愉悦的优点。“它自然不像父亲那些更优秀的作品一样精雕细琢,甚至还有些不通顺和矛盾之处,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还是能从中体验加博最杰出的作品所带来的享受:他编织故事的能力,充满诗意的语言,足以俘获读者的叙事技巧,他对人类的理解,对人们的生活和遭遇的关注,尤其是对爱情这一主题的关注。”罗德里戈·巴尔恰和贡萨洛·巴尔恰在前言中写道。
  他们决定违背父亲的意愿,优先考虑读者的愉悦,出版这本《我们八月见》。
  疫情防控期间,西班牙语原版编辑克里斯托瓦尔·佩拉居家整理核对作家的多版手稿和笔记注释,终于打磨成最终版本。
  尽管该作品被不少读者期待,美国《纽约时报》仍评论称,两个儿子违背马尔克斯意愿出版遗作,引发人们对作家死后如何处理其“文学遗产”的思考。《纽约时报》还表示,尽管他们尽可能不对小说手稿做修改,但出版连作家本人都认为不完整的作品,可能会引来读者和评论家的质疑,继而给庞大的文学世界“增添一个令人失望的注脚”。
  女性视角叙述的爱情小说

  这本书的中文名《我们八月见》来自西班牙文的直译,和英文版译名Until August(直到八月)有区别,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八月的故事。
  熟悉马尔克斯的读者都知道,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八月,这是作家笔下最具代表性的月份:观雨独白的伊莎贝尔总会想起炎热的月份,想起八月里那些使人昏昏沉沉的漫长的午睡时分,人们被沉重的时间折磨得半死不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八月的某天因忘情演奏被投进监狱,宣称自己“不过是个可怜的恋人”;八月是个“恶时辰”,要有三天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马孔多总是在下雨,而“八月下雨很正常”……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幅浓绿色调的手绘油画,一名女子手持剑兰来到墓地。据了解,这个封面也是与西班牙语首版手绘油画封面同步,并且展现了书中开篇颇具仪式感的场景。
  《我们八月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班渡轮,抵达同一座岛上,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的坟前。在岛上孤独而自由的人,这一晚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握住命运的手,就好像自己身处悬崖的边缘。
  这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是,这部小说是女性视角。马尔克斯早已说过,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写爱情。此外,“柔软”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惊喜:女性首次作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在马尔克斯作品中出现,全书基调充满了女性视角独有的细腻绵长。
  创作这部小说时,马尔克斯曾经谈过他构思这个爱情故事的一些想法,“我有了一个想法:爱情是否会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而改变?我开始创作一系列新故事,不断改进。我显然比从前着急多了,从前我总是说‘接下来的二三十年可以完成’,但现在我知道自己或许没有下一个二三十年了。我努力克服这份急躁,因为仓促而成的作品一眼就会被识穿。对死亡的恐惧支撑我一直不停地创作,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写下去。”
  西班牙语编辑克里斯托瓦尔·佩拉在编辑手记中回忆了与马尔克斯交流这部小说的一些细节。那是在2010年,编辑已经得知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成熟的已婚女性前往埋葬着母亲的小岛,并在岛上遇到一生所爱的故事。编辑询问马尔克斯时,他表示,女主人公在岛上遇到的并非一生所爱,她每次前往小岛都会结识不同的情人。那时候,他对自己正在创作的作品表现得非常犹疑。

  细腻优雅地描写女性生活
  《我们八月见》这部小说不到五万字,可以算是一个中篇小说的体量。小说共分为六个篇章,前五个篇章每一部分都在讲一次女主人公前往小岛给母亲扫墓,与不同男人发生一段露水情缘的故事。最后一部分则是在讲,女主人公终于发现了母亲执意要让她把自己安葬在这座岛上的秘密:在母亲去世之前的六年里,也是像她一样一次次怀揣着激情踏上前往这座小岛的旅程。母亲来这里的原因和她一样。
  小说结尾,女主人公为母亲迁了墓,背着母亲的遗骨回到家——她自己也再不会前往那个小岛了。这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当然小说并不仅于此,还穿插讲述了女主人公的家庭复杂幽微的情感故事,她与丈夫的感情以及儿女的感情生活。小说书写的是命运,是欲望,也是从未被岁月摧磨过的欢愉。通篇看来,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故事构思,都是马尔克斯晚年依然在线的艺术水准。
  马尔克斯的两个儿子认为这部小说依然是可以带给读者享受的杰出作品,认为无论是语言、故事、叙述技巧以及对人类和爱情的理解,都是出色的。晚年的作家自己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儿子们认为可能是父亲失去了察觉这本书之美的能力。据悉,马尔克斯出生于1927年3月6日。两兄弟表示他们选择了5个版本中最受父亲认可的版本。当他们再次回顾这一作品时,发现“比记忆中的要好得多”。
  这本书的中文版编辑则评价:“收到离世十年的马尔克斯留给世人的这份礼物是一件如此幸运又幸福的事。他描写女性生活与欲望的笔触如此细腻优雅,即便存在焦灼与狼狈的时刻,也毫无颓败的意味。一股柔且韧的力量贯穿其中,他赢过了死亡,也赢过了时间。”
  目前,这本书在普通读者中也收获了不错的评价,豆瓣评分为8.2分。豆瓣读者渡边表示,“再次感受到马尔克斯讲故事的独特‘腔调’真是太好了。这种腔调是独属于他的,不管他是要讲述孤独还是爱情,抑或永远鼓动我们生活的欲望,都如海风拂面,让人忘我。”
  豆瓣读者赫克托尔则表示:“这不是一本关于爱情、欲望或者女性独立清醒的书,马尔克斯借女主人公写出了自己‘被死者注视’时无可慰藉的悲伤,他也知道,自己老了。即便经历过那么多情事,也终将是要死的。”
  比起《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来,或许这本《我们八月见》不算是一本足够“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但至少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作家去世十年后还能再次读到崭新的小说,就读者而言无疑是幸运的。
  中文版译者、西安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侯健的话或许可以代表大多数读者的感受:“翻译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有种想哭的感觉,因为自己仿佛看到马尔克斯放下笔,松弛下来的样子,我知道他再也不会写作了。……还好那一部部作品还在,我们可以与这些大师们年年月月相见。”
  据《济南时报》、《环球时报》、新华网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3/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