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副刊
3    4   
PDF 版
· 本草三题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0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4/25
朗读

本草三题 



  本草三题
  榆树
  双手抱住树干,左腿朝前用脚后跟向内发力,而右腿屈膝以脚面抵住树干朝外发力,双腿同时发力之际身体往上一耸,顺势挪动双臂,一节一节向上蹿升。我很快就爬到了高处,那里满眼是一撸簌一撸簌的榆钱……这是龙泉寺跟前一棵老榆树。它伫立在我的初中学校所在地峨眉新村与税务街住家之间,也生长在我一生的记忆里。
  老榆树有成年人合抱粗,三十米高,今天想来应该有三四十年树龄。老榆树生有规则龟裂的树皮,离地十米左右开始生杈,一生再生,高举起一个很大的树冠。龙泉寺街是一个奇陡的坡路,南高北低。从北走进龙泉寺,老远就看见老榆树高耸入云,而站在龙泉寺南头,俯瞰之下老榆树是山凹里铺开的一片绿云。年复一年,我看见老榆树枯过又荣、简过又繁,终于在一个春天,我鼓足勇气爬过一回老榆树。
  榆树生榆钱。童年中的榆钱镶嵌在一种食物里,食物的主体是麸子,吃那种食物的过程叫忆苦思甜。那是1971年,学校本来不宽敞的院落中间突然支起了一个炉灶、一个鼓风机,还架上一口大锅。
  忆苦饭有棒子面加米糠窝窝、白菜帮豆腐渣窝窝头和麸子榆钱窝窝。计划经济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苦,我家的饭食跟忆苦饭差不了多少,甚至觉得麸子榆钱窝窝味道还不错。只是为了忆苦的效果,窝窝里不放盐。盐是味道之宗,没了盐,粗粮难以下咽。幸好榆钱是甜的,结果是麸子榆钱窝窝被抢个精光,学生们吃得有滋有味。棒子面加米糠窝窝大都留给了老师。我看见老师们脑门子蠕动着,腮帮子鼓鼓的,就是不肯瘪下去。听说老师往窝窝里面加榆钱受到工宣队领导的批评,责怪不该把忆苦饭吃成思甜饭。这是后话。
  榆树是好东西,榆树皮也是。鲜见大米白面的时代,人们以粗粮为主食,棒子面、地瓜面、高粱面辅以糠菜,勉强果腹,榆树皮变成了好东西。榆树剥去外皮,取下白皙内皮,晒干,旱磨上碾成粉,蒸棒子面窝窝,榆树皮的润滑可以对冲棒子面的粗糙,使之便于下咽,不致被噎在喉咙眼。在农村,至今还有用榆树皮提取的黏液来打袼褙,代替浆糊,浆糊也是粮食,榆树皮黏液打成的袼褙纳成鞋底能踢倒山。
  古代农业生产不发达,饥荒频仍,明代植物学家朱橚说,榆钱生吃也能熟吃,榆树嫩叶也能吃。他还没有忘记把榆树皮记录下来:“榆皮刮去其上干燥皲涩者,取中间软嫩皮,剁碎,晒干,炒焙极干,捣磨为面,拌糠干草末,蒸食;取其滑泽易食。又云,榆皮与檀皮为末,服之令人不饥;根皮亦可捣磨为面食。”榆树浑身是宝,当下解馋,古代救荒,是本草家族派往人间的挚友。
  今年仲春,我在朋友处吃到一桌全榆宴,榆叶炒鸡蛋、榆叶鸡蛋饼、蒜泥榆钱拌鸡蛋、榆钱窝窝、蒸榆钱蘸蒜泥、榆钱疙瘩汤、榆钱红萝卜丸子等等,无酒的宴席,也吃得汤酣耳热,思绪再次被拉回到从前。
  一阵大风刮来,树身摇晃,有弹性的枝杈摇摆更甚,从一个极值到另一个极值,我贴紧树枝一动不动,像一条蜥蜴。我发现越是长在高处的榆钱越是肥胖,堆积在细枝上,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末端优势。冒险向更高处爬去,会有很多枝杈供脚踩踏,只是增加了压断树枝跌落的危险。榆钱根本来不及撸,掐断小树枝丢下去,有人负责在地上捡。我感受到身体随树枝在空中平行移动的惊恐和乐趣。一瞬间,我恍惚感到自己挣脱大地引力,在天旋地转中凌空飞行。我差一点就变成一粒榆钱随风飘去,要是那样,今天的我可能是一棵五十多岁的老榆树了。
  上树容易下树难。我不记得当年是怎么从榆树上溜下来的。那次历险爬树我对母亲守口如瓶,母亲要是活着,差五年一百岁了。

  月季
  走进铁山林场,满眼的月季花扑面而至,数也数不过来。
  小时候,很少有花的记忆,庭院里除了鸡窝、石磨、土场、炭场,没有与美关联的事物。唯有一次,我去到很深的云家后院,推开那扇破败的黑漆木门,一棵粉红色的鲜花在北墙根独自开放,仿佛一个仙客出现在我的眼前。云大娘见我喜欢,近前来告诉我,这叫月季,月月都能开花。她还说,要不是在这后院藏得严实,说不定早就被那伙人给拔了。原来,民族资本家出身的云大爷,研究栽培了多年的月季,曾经满院子都是月季,后来因花获罪,在运输合作社拉地排车劳动改造。我就想,满院子月季,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啥时候叫云大爷给我讲讲月季花的故事。碰见云大爷,我央求过,云大爷总是笑笑。
  后来,那场运动总算结束了。不光人家的庭院里,街头巷尾也种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我也搬离了童年居住过的云家大院。一个偶然的机会回去,还想去听云大爷讲月季故事,他却已经离开了人世。
  40年过去了。来到铁山林场,整整50亩近千个品种、10万余株月季花次第开放。4月,正值花季,白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橘色的,复合色的,过渡色的,一丛丛一朵朵在阳光下开得娇羞鲜艳。看每一垄月季花下的名牌,更是美不胜收,莫奈、伊芙伯爵、马萨德医生、红色龙沙宝石、绒球门廊、自由精神、月月红、红双喜、粉和平、天方夜谭、仙王座、金丝雀、铃之妖精,不一而足。真是一个月季花的海洋啊!
  月季的故乡在中国。传说神农时代即有人栽植野生月季,汉唐时宫廷花园有大量栽培。唐代诗人白居易这样赞誉月季:“晚开春去后,独秀院中央。”宋代宋祁撰《益部方物略记》载:“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说明宋时蜀地已遍植月季。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云:“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明代诗人张新诗云:“一番花信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季春。”历代诗人,或咏歌,或礼赞,都用月季来寄寓自己的心境和志向。
  中国最早记载月季栽培的文献出现在山东淄博,即明代桓台新城人王象晋(1561~1653)的《二如亭群芳谱》,书中说:“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月季被推举为淄博市市花。沿袭淄博月季研究的历史传统,淄博市林业资源保护中心建设了月季种植资源库,用来观察月季性状,与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新品种研发,最大程度保持了月季的多样性。
  月季花争相怒放,万紫千红,四季常开,它们可是善解人意,把一个新时代打扮成了永恒的春天。往花海深处走去,见数十位花工、花匠蹲在田垄间忙碌着,有的在松土,有的在浇水,有的在施肥,还有的手持剪刀在修理枝条,不小心就会被利刺伤到。他们埋头忙碌着,见有人走近,抬起头,一脸的笑意和汗水。
  月季,傲骨卓立而花香悠远,透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一抔阳光水肥便能娇艳开放,装扮锦绣大地,绝无扭捏做作之态,这像极了朴实憨厚的林保人,像极了勤劳善良的中国人。
  牡丹
  菏泽的牡丹开了,我赶了个正点。在菏泽最大的牡丹园,我平生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绚烂的牡丹花,只有用陶醉来形容。可是我还是惦记着那个“陪嫁牡丹”。经过朋友的联络,终于与“陪嫁牡丹”的主角——百岁伉俪取得了联系。话不迟疑,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我来到了“陪嫁牡丹”之家。
  这是市中心众多高楼掩映下的一处僻静的小院。走进院落,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站在屋前的敞篷下,正在注视着满院盛开的牡丹,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又见敞篷的另一端走来一位头戴礼帽、手拄拐杖的期颐老者,这就是100岁的李进华、97岁的李光照。两位老人看到我,随即和蔼地打招呼,请我在椅子上落座。我仰慕已久的两位主角,就这么神奇地出现在眼前,让我瞬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第一回听说“陪嫁牡丹”是发生在皇家身上的故事。是说康熙皇帝将叔伯妹固伦郡主以公主身份,下嫁喀喇沁部蒙古贵族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为妻,将御花园中一株郡主最喜爱的牡丹作为陪嫁送给她,人称“陪嫁牡丹”。皇家的“陪嫁牡丹”不排除郡主有爱花之心,但不免掺杂了其他因素,唯有发生在菏泽城里的李姓家庭,对“陪嫁牡丹”已六代传承、精心呵护,才是对牡丹挚爱最具说服力的真情表达。
  李进华,1924年出生,今年整整100岁。李进华姥姥家是曹州赵楼,她的姥爷、舅舅早年间“下广催花”。“下广催花”专指曹州牡丹花匠每年去广州培植、繁育和销售牡丹。每年过了八月十五由菏泽出发南下,春节时牡丹花开,卖了牡丹赚了钱,回到菏泽家中,正值家中牡丹花开。李进华和她母亲都是家中独女,母亲嫁到曹州何楼,带了很多嫁妆,其中就有牡丹。李进华也是家中独女,牡丹花也作为嫁妆从何楼来到了赵楼,一生相伴。算起来,从李进华母亲那一代算起,到李进华曾孙女这一代,这些陪嫁牡丹花已经整整陪伴了他们七代人。
  李进华小的时候,父亲早逝,她从小生活在姥姥家,看着她的姥爷、舅舅、母亲侍弄牡丹,学到了照料牡丹的知识,也接受到家人对牡丹的一往情深。当她出嫁到李光照家,牡丹又成为她嫁妆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在开支阔叶,六世其昌,开一段佳话。
  李光照老人多少有点耳背,却十分热情,攥着我的手不放开。我目视着老人的眼睛,仔细聆听他浓重鲁西南口音的讲述。李光照,字建生,1927年4月生。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赵堂村人。出身于中医世家。系清代名医李章之玄孙。其曾祖父李景月、祖父李乔岑、父亲李养贞皆为一代良医,享誉一方。至李光照一代乃五世良医。李光照肄业于杭州中国大学国文系。1948年入冀鲁豫革命干部学校政训队,后从事教育工作,历任菏泽二中语文教研组长、菏泽教育局中师函授学校教研组长、菏泽四中语文教研组长,编写过《中国函授语文》一书。1980年离休。离休后,受聘于菏泽地区中医院中医培训班任教,教授《医古文》。李光照暮年,老骥伏枥,仍愿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为使先人之医术、经验、神效良方不致遗失,为救世人远离病难,遂继先人遗志行医。
  在教授《医古文》过程中,李光照博览历代中医名家名著,对中医药性能深入研究,对先人留下的经验良方整理施用。特别是对中医四气五味的研究较为深入,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医近二十多年,长于医治各种轻重疮疡尤以妇女乳病为多,如乳痈、乳痨、乳疬、乳癖等。其医者除菏泽外,遍及定陶、巨野、郓城各处,远至河南濮阳等地,经其妙手回春,无一人不愈。
  李莹,1981年生,李光照长子李洪岭的女儿,菏泽学院教师,副教授,育有两个女儿,一个12岁,一个8岁。李莹研究生毕业后,和爸爸李洪岭、妈妈何久玲一起照顾爷爷、奶奶。她从爸爸那里学会了全套照看牡丹的本领,买来黄豆沤肥,一年三次为牡丹施肥。秋天,牡丹落叶之时,要扫尽落叶,不能让落叶入土,落叶入土会导致牡丹烂根。冬天,要给牡丹培土,防止受冻。牡丹是喜欢清洁的花卉,土质要好,环境要整洁,不喜欢过多的水,冬天如果下雪,要把积雪从牡丹花地里铲出。平素里,家家的孩子见了雪都是兴奋,他们家的孩子一下雪就担心,慌不迭地去除雪。有一年的冬天,雪下得很早,下了整整一夜,奶奶一宿没有合眼,第二天天不亮,就催着李洪岭赶紧清理雪,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千万别压坏了,千万别压坏了。春天到了,要松土、除虫、浇水。这些活儿,都是她和爸爸在奶奶的指挥下,带领最大的女儿贝贝一起做。2012年夏天,院子里的一棵大梧桐树被大风刮倒,砸碎了迎门的影壁墙,院子当央的一百多棵牡丹愣是没砸坏一棵,爱花之心,天亦佑之。
  正在听李莹的讲述,一个乖巧的女娃娃从门口跑进来,铜铃般的声音喊着:“妈妈,我先去做作业了!”这是李莹的二女儿。我就知道,这花香之家,更是书香之家,几代读书人造就的文化气息在这个家庭中弥漫。李莹说,“今年,这个小家伙也开始帮着收拾牡丹了!”
  菏泽牡丹美,美的是文脉,美的是人心!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4/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