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淄博
3    4   
PDF 版
· 麦家时隔五年推新作《人间信》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6版:  淄博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5/10
朗读

麦家时隔五年推新作《人间信》 



  麦家时隔五年推新作《人间信》
写给被过往和缺憾困住的人
  《人生海海》之后,时隔五年,麦家再出新作《人间信》。
  与痛苦为伴似乎已经成为麦家的写作习惯,每次创作都是一遍遍地打碎自我。创作《人间信》的时候,他深居寺庙,隐身在山水间,在寂静的长夜中一遍遍叩问自己的内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敲下的每一个字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发心”。
  在《人间信》中,没有传奇的上校,没有诡谲的往事。这里只有一个个生活在劳苦与劫难中的普通人,他们被命运刁难、欺瞒,甚至是诅咒,但他们依然——活着。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出身,但有权并可以选择自己出路”,原生家庭是生活赐予的礼物,还是惩罚?如何在尘世浮沉中争取自己的人间?命运会给出答案。这是一本艰难的书,熬尽了麦家的心力。

  “这是一本我从心底喊出来的书”

  重新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
  已经60岁的麦家,在人生中每次热闹喧嚣的时刻,都选择默默离开。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开始。
  从乡村到军校,从军营到作家,每次选择的背后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麦家依然坚定地走去。
  从头再来的代价,是11年间反复修改17遍,120万字删改到20万字才得以面世的《解密》;是煎熬8年,转型之作《人生海海》在痛苦与泪水,甚至是质疑中艰难诞生。
  但选择往往都有AB面,A面是让人止步的困苦,B面是遵从内心的答复。
  《解密》作为麦家的首部长篇小说,一战成名,蜚声中外。随后被影视剧偏爱的《暗算》《风声》更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而转型之作《人生海海》更是一经面世,就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热销超350万册。
  在蹭热度被奉为主流的快节奏时代,短短几年的时间早就瞬息万变、翻天覆地。人们来来去去,潮流变了又变。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作品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世界。但在充满孤独与危险的文学之路上,麦家步履不停。
  没有作家会不害怕被读者遗忘,麦家也是如此。但他依然选择要诚实面对内心。
  从改了11年的《解密》,写了8年的《人生海海》,到这次创作5年的《人间信》,麦家曾坦言不是写得慢就代表写得好。但“慢”是自己写作的一种态度,谨慎、小心,走向内心的根系,走向更远更深处,这是他作为作家的责任心。
  漫长的写作中,麦家不害怕与孤独共舞。
  他说“热闹的喧嚣,对作家而言,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是一个敌人”。虽然他害怕被读者遗忘,但他认为,一个作家就应该被人遗忘,“当你被遗忘的时候,客观的东西才会出来”。
  作品的评价交给读者,但对作品的创作留给作家。
  对文字有着近乎洁癖般执着的麦家,要精确到每个“的”“了”都在正确的位置,才放心交给读者。这样对文字严谨、对自我严苛的作家,能够持续创作出令人惊喜的作品的原因,似乎早有答案了。
  这次,麦家再度重新开始,以更加雄厚的笔力深入人性深处,在光明与黑暗的混沌边界探索,书写一个个平凡的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起落沉浮。“《人生海海》是天下事,《人间信》是心里事”,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寻找到自我的影像。
  “《人间信》是一本我从心底喊出来的书。我想掂量人性深里的一些东西,和读者分享在挣扎中站起来的勇气。”麦家如是说。
  2022年,麦家已写过《人间信》的两稿,却仍然在不断琢磨,做着推翻重建的工作。他曾经隐居在深山古寺中写作,吃斋闻香;也曾经寄居在酒店深夜敲击出一个个文字,后来从前台处得知隔壁住客听闻他深夜放声痛哭……麦家坦诚地聊起这次写作的失控时说:“我是一个‘老’作家了,但从没有为书中的人物痛哭过,这一次是崭新的体验。”


  “家,越是远离,这里的一切就越与你有关”
  成长的代价是什么?
  忧郁的童年、争吵的父母、突发的意外……那些难以描述、不可言说,但又困扰我们一生的故事,在《人间信》中娓娓道来。
  面对“做人脱了底,不作恶外人,只作贱自己和亲人”的浪荡父亲,以及被牵连裹挟的家人,“我”该何去何从?是与父亲决裂,违背千年来的伦理道德,背上不孝的骂名,还是默默忍受,在永无宁日的家庭中承受磨损,在过去的阴影里疲于奔命?
  诸如这样艰难的选择,很多人都曾面临过。但当事人往往无法得知答案,以及选择背后将随之改变的人生。
  董宇辉在解读麦家的作品时,曾说过:“被童年困住的人,试图逃离童年。”
  相似的成长心路,对命运相投契的看法,让年龄相差30岁的二人,如同故友一般交心。贫穷给少年董宇辉带来的是敏感、自卑,他在漫长的黑夜里辗转反侧,麦家也曾因父子的误解,而走失在无数个寂寞的岁月。
  故乡曾是麦家不愿回望的地方,年少时的麦家和董宇辉都选择了相同的选项:远走高飞,出走家乡。
  但在外面的世界兜兜转转,终于明白,家就是这样无语又无解的地方,你越是远离,这里的一切就越跟你有关。出走之后呢,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挥之不去的憾恨给人生埋下的巨变?
  “在二十年前甚至在十五年前,我绝对没想到我有一天会写《人生海海》,更没想到会写《人间信》,因为那时候我对故乡还是怀着一种愤懑的心绪,那时候就想忘掉她。”麦家说,经过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沉淀后,他选择面对故乡,解读自己。
  这本《人间信》写给每一个受困于生活中,失意的、迷茫的、不知所措的普通人。命运不仅是承受,还要奋力过招。书中除了记录下家庭成员之间的波涛汹涌,《人间信》还展现了个体在被命运倾轧的时刻迸发出的能量。书中的女性群像尤为动人——顶天立地的奶奶、逆来顺受的母亲、被生活烈火淬炼成老辣模样的小妹……一位位女性,缝补了这个破碎的人间。小说既书写了她们被辜负、被剥夺的一面,也以深情的笔触向她们如野草般的生命力致敬。
  个体爱恨悲欢的背后,也有衣食生计,山川更易。富春江边人如何将毛竹放入洪流,换粮变钱,一间造纸作坊如何变成集体槽厂,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人们如何“开始疯狂追逐金子的炽热和身子的柔软”……一部《人间信》承载了无数声息歌哭,也提供了二十世纪中国江南村庄的微缩样本。
  在作品中重返故乡的麦家,与读者一起开启一场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深度对话。

  “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自我疗愈”

  “大手笔”“张力太紧张了”,是年过九旬的作家王蒙读完《人间信》后给出的评语。“非常强的张力”用来形容《人间信》的阅读体验十分准确,无论是故事还是文风都令人紧绷、压抑、焦灼,甚至是心灵颤动。
  带给读者这种阅读体验的源头,是麦家撕扯出了这个世界的幽暗和人性的复杂给读者看。抛开了《人生海海》的风起云涌、快意江湖,《人间信》执意向着人性深处一路开掘,却也呈现了不输英雄传奇的惊心动魄。从容而有爆发力的笔触、鼓点般密集的语言、饱满而汹涌的情感……在这个故事中,麦家坦诚地写出父亲以及家人的恶劣、冷漠,甚至是彼此折磨和背叛。如小说中的奶奶所言,“我家的日子长了刺,吃水都要戳喉咙。”如此,小说具有了不忌惮软弱、不耻于流泪的勇气,读者不仅旁观别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照见自己的内心。
  小说的后半部分,“我”被命运赋予了一个与家人和解、与过去重新链接的机会。然而,过去的黑暗混沌还是如疾风骤雨般奔涌而来,打碎一个刚刚开始愈合的心灵。那个父亲,就连他的死都是一种不堪的方式,给儿女带来了最后的羞辱。“我像收到了死里逃生的顶礼,不知是惊险,还是惊喜,总之把我击穿了,抽空了,虚空得我差点跪下来。我在心里喊:‘妈,你听见了没有,这(父亲)绝对是个混蛋!你可以原谅我了吧?’至少我原谅了自己。”某种程度上,“我”终于与自己和解。
  创作《人间信》也是麦家的一种疗愈方式。“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自我疗愈,我觉得我把内心最深的痛点抚慰了、治疗了。”尽管过程总是难熬,伴随着泪水、失眠,透支的身体。但写下故事的最后一刻,麦家获得了比从前更加轻盈的内心,那个曾经被困在童年里的人获得了解放。
  《人间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又独特。书的内封是深蓝的底色,外封是米白色,有一条长长的镂空。这个镂空似乎是一条小船荡过深邃的河流,也像是一个人内心无法愈合的伤口。而内封上的“人、间、信”三个字都有一部分笔画缺失,似乎隐喻生命中的残缺和割裂。
  一封人间信,寄予山高水长。这既是一本书,也是一封信。这封信,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将麦家对人生的深邃感悟和思考传递给每一个读者。
  据《现代快报》《济南时报》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5/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