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花 □ 周桂芳 生病住院这段时间,母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最后终于没有装支架,母亲说,终于松了一口气。 一回到老家,母亲的眼睛像是被葱绿的草木映亮了,眼里有了亮光。 母亲要去看她的菜园,还有她种的玉米。我陪着母亲一起走进菜园,菜园边上有一排黄色的金针花开了,一排金黄,很是耀眼,像一缕阳光那样温暖。 金针花,是母亲爱种的花,既可欣赏,又可炒可煮。 儿时夏天早上去田埂上摘金针花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清晨,我脚踩露珠,奔赴草木森森的田野。田埂上,一长排金针花列队欢迎我的到来。金针花的花期极短,基本上是早晨开花,傍晚凋谢。每到花季,细长的叶子中间生出数枝花莛,花莛上部由下及上竖向排列诸多花苞。刚长出的花苞像一个个小小的蚕蛹趴在嫩茎上,在晨风吹拂下左右摇摆。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苞逐渐变大,最后从顶部裂成六瓣柠檬黄色向下弯曲的花瓣,抽出几根粉红色花柱,呈百合花一样的筒状,又似橘黄色的小喇叭吹奏着轻松快乐的晨曲。 那嫩绿与金黄相嵌,菜地里好似氤氲着霞光,这霞光散发着缕缕清香,甘甜又清爽。 我哼着歌,在这片金色的海洋中快活地摘花。母亲曾交待说,要摘那些还未开出花来的金针花。我先摘下一朵已经开放的黄花,戴在头上,美滋滋的。若是碰到一朵更大更鲜艳的,再摘下,直到我的头上开满了鲜花,脸上的笑容也如那盛夏的黄花,止不住地绽放。 玩够了,我才开始采摘金针,轻轻地放进篮子里。等太阳升上来,暖暖地照到我脸上时,我差不多摘光了所有的花,只剩下一些小小的花骨朵儿。 等我提着篮子回到家中,母亲就将这些金针花在沸水里焯过后,倒在大蒲团上,再一根根地排整齐,晒到院子里。母亲说,把金针里的毒素焯水晒尽了,才可食用。 这一根根金针,摆在院子里,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夺目,很是诱人。阳光给它提了香,给它注入了温暖的灵魂。 我爱吃金针花炒辣椒,就着米饭,能狼吞虎咽吃下一大盘。吃了清香又火辣的金针花,那些鸡毛蒜皮的烦恼似乎都被化解掉了。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长大后,我才知道,家乡的金针花又名萱草,又叫忘忧草。《诗经·卫风·伯兮》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南宋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又称“忘忧草”;北堂代表母亲。“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西汉名将李陵更是作《李陵赠苏武别诗》曰:“亲人随风散,历历如流星。三萍离不结,思心独屏营。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李陵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与朋友生离死别之际,惟愿以萱草缓解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孟郊命运坎坷,连续两年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在孟郊46岁那年,母亲让他再次赴京城赶考,以博得一个好前程。因感念母亲的艰辛,孟郊有感而发,吟诵了一首《游子》来赞美萱草和母亲,诗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花又被称为母亲花。苏东坡有诗赞:“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宋代叶梦得有诗曰:“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弄孙那得见,将母竟难谐。”元代王冕有诗云:“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当我写下这些诗词,不禁对居住在老家的母亲又多了一份惦念和牵挂。 每每想起儿时在家摘金针花的情景,我都对古人以萱草花喻母亲深以为然,更觉恰如其分。 母亲花,含苞是菜,盛开是花,食药同源,食而忘忧。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田埂,她都坚忍不拔地生长着,一茬接一茬地开花,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就像我们平凡而坚强的母亲:勤劳朴实、热心善良、包容含蓄、顽强拼搏。这种精神,代代传承,犹如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儿子,滋养着子子孙孙。 灿灿萱草花,慈母倚门情。杜康消闷,萱草解忧。愿母亲花能为母亲解忧,化解身心病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