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 漫步柳泉曲曲路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主客统一 朱弦自鸣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朋友圈里的煮妇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主客统一 朱弦自鸣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08/21
朗读

漫步柳泉曲曲路 



  □ 郑峰
  故乡,那片山瘦土薄的地场,因了蒲松龄而名扬中外,我也因了蒲老先生常常火借风威高人一等了。
  其实,蒲翁故居也不过是几间简陋的村舍,四围院舍多系后人添砖。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去成都杜甫草堂观瞻时,竟感慨万千:名为草堂,俨然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堂皇的帝王宫殿,相比之下,一代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氏故居,倒是极其寒酸潦倒了。当时触景生情,很有几分忿忿不平。可细细一想,怨发何人?这是历史,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文化基础素质和氛围的反射,有经济基础的缘由,毋庸讳言,也有各级领导者们的重视与认识程度。
  但话又说回来,也许这刚好遂了蒲老先生的心愿:生前穷苦寥落,豆棚瓜架,清淡寡欲,情寄青林黑塞。死了,倒把它装扮得富丽豪华,先生在九泉之下也许心神不安吧。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先生,就出生和终卒在淄川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座普普通通的茅舍小屋,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私塾先生。
  我垂青的正是这“普通平常”。
  少年时在淄川城里上中学,刚从山沟里钻出来的土坷垃蛋孩子,就与一帮“猴毛”同学结伴东游。聊斋故居那青砖月门;披荔缠藤的影壁墙;砖铺地,竹为棚,古香古色和那残漆斑驳的书案,都留了永恒的印象。说也奇怪,从那次拜谒之后,在学校里我语文水平就日见起色,竟至期中、期末的考试作文,都上了学校范文选。
  再后来,因了能有点爬格子的技能而步入机关,混了碗饭吃。真应该好好谢谢蒲老先生啊!
  开馆以来,国内外人士慕名沓至,留下了美不胜收的珠玑名章。斋房中,常有人驻足良久,仰先生高风傲骨、旷世之才华;柳泉边,细柳轻拂,泉水汩汩,常有人吟哦佳句;聊斋陈列柜前,有人探幽浩卷,扶微史海,精研细思,构思出一篇篇论著鸿篇。无怪乎,蒲学著名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在一篇文中诙谐地写道:全国今有多少搞学问、搞戏剧的是所谓“吃蒲松龄饭的”?秀才蒲松龄又“提拔了多少教授、副教授?——这当然是些笑谈,但也道出了蒲氏的历史地位和其著作的无价。
  终其一生,蒲松龄除年轻时在宝应做了很短时间的幕宾外,一辈子就是坐馆、教书、著书,一生平平淡淡,没有奇迹和波澜。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处处都“普通”的环境里,他却为世界文库提供了如此灿烂的东方瑰宝!当今世界上主要的百科全书都介绍了这部奇书。近代,更是译著四海,研注蜂起。我最近在故乡大加鼓动:要掀起一股弘扬、继承蒲派文学的热潮,宏愿在于:一代“王”者的后裔,不要光坐在这张宝座上享受祖荫,要奋发努力,潜心研究其著作的风格和真谛,继承发扬,在文学上树起淄博特有的蒲派文学流派。可谓心比天高,志存高远。听者可能疑我有神经异常之嫌,但,在我,可是酝思良久了。首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竭力鼓励本地区有志之士去做,同时也恳盼海内外名人学者,都来推波助澜,共谋大计,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能在这方面干出点什么来。
  倘若真有心志承继蒲公遗风,首先要学习蒲老夫子的严谨治学精神。他自青年时期即开始撰写聊斋故事,康熙十八年四十岁时《聊斋志异》初步成书。写小说在那个岁月里可不是件时髦的活计,不仅得不到什么文学奖之类,还要遭世人的白眼。但老夫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锲而不舍,潜心著述,写写改改,直到垂暮晚年,两鬓如霜,还在寒窗下修订。“书到集成梦始安”。可以说这部奇书使蒲老先生这盏奇异明灯,熬得油尽灯枯。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七十五岁的老作家又在聊斋依窗而坐,正在构思狐魅鬼怪的世界时,竟“依窗危坐而卒”,写完了一代文学巨匠的一生。
  带着百感交集的心情,走出郭沫若手书的“蒲松龄故居”的正门,沿着青石铺地的寻常巷陌,出东门,顺石阶而下,就到了“一曲清泉数行柳”的柳泉胜地。
  这井,原名满井,庄名曾因此名为满井庄。到清末,蒲姓人日渐增多遂改名蒲家庄。别看这条树林间蜿蜒的小道,当年曾是青州府至济南府的大道。井四周,翠柳数百,合环笼罩,田野禾稼青青,一派田园风光,旖旎动人。井中泉水清冽,甘甜爽神。井旁青石碑上镌刻着沈雁冰手书的“柳泉”二字,苍劲俊逸,又结一景。井东北侧,建有茅亭一座,中置石桌石座。传说当年蒲老先生就在此设茶待客,听过往行人说狐谈鬼,广罗民间传说,为聊斋搜集素材。
  蒲松龄非常喜爱这个所在,自号柳泉居士。在一首《柳泉消夏杂咏》中写有:“月黑忽来星一点,流萤飞上读书灯”的诗句,从中可略见当时自柳泉向南,拾阶穿亭,有一条曲曲幽幽的林荫小径,这就是通往蒲氏墓地的三百米小道。这里是蒲氏老林,冢间有古柏数十株,古墓几十座。墓前立有雍正三年同邑后学张元撰文的《柳泉蒲老先生墓表》石碑一座,1954年修复故居时建有四角碑亭,以保护石碑,可惜皆毁于十年动乱。1980年据原碑拓片重刻建,亭前安有沈雁冰手书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石碑。
  墓地毗连四野,清清淡淡,一如先生一生。伫立墓前,极目如茵田野,耳畔松鸣阵阵,不仅想起了“一生遭尽揶揄笑”的蒲老先生,终于走完了坎坷穷苦的人生,长眠在这片极寻常的地下,找到了永恒。据说先生头枕西南的万山,足登东北的黉山,生前怀乡恋土,死后魂系山野,足见其心灵深处内涵的高深。
  站在墓地的高处,回首通往故居的这条斗折蛇行的寻常小道,不正是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蒲老先生的人生轨迹吗?不少中外名人研究他、颂道他,并以“王冠”加身,但,他仍然是他:普通淡泊。你、我、他难道不可以从中悟出点什么吗?这时,耳畔响起了诗人苏文河的诗句:
  今寻蒲翁曲曲路,
  绿涛涌西东,
  一代巨匠仍在此,
  解我心中思,
  促我长路行……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08/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