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要闻
3    4   
PDF 版
· 年味渐浓 牛年说牛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春节漫笔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说春联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6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年味渐浓 牛年说牛  
4下一篇:说春联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2/08
朗读

春节漫笔



  春节漫笔
  □ 李建树
  古代称春节为岁首,其起源与先民们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时间的意识有关。在文字历法创立之前,华夏先民以观察物候、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即所谓“观象授时”。
  汉武帝《太初历》颁行之后,中国传统阴阳合历的历法得以确定。正是按这个历法,两千年来,我们始终以正月初一为新年伊始。民国后确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两节并行不悖。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年,谷熟也。”一般认为,原始的丰收祭祀,是过年的最早起源了。想一想,农民们忙完了秋收,又将收进的晚稻谷变成了新米进行存放,这时的人们自然会欢天喜地地欢庆丰收。
  春节敬神祭祖、走亲访友、拜年贺岁等种种节俗礼仪,无不带着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文化内涵。
  春节祭祖,前前后后的热闹,除了具有慎终追远之义,还具有表现家族成员齐心协力、感情沟通和关系融洽的作用。
  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岁终大祭的记载了。在传统民间信仰观念里,新旧时间交替之际是有着一种恐惧不安因素的,因此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驱邪除祟,迎新纳吉。于是,就有了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等节俗的起源。
  与天地神灵一样重要的,还有对祖先的祭祀。人们相信,自己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更生活在祖先的福荫下,只要虔诚供奉,逝去的祖先就会继续保佑家族后代的兴旺发达。
  从初一开始的春节拜年活动,有着笼络感情的作用。但如果太过频繁,无疑也会对拜贺双方造成一种负担。据山西乡绅刘大鹏的日记里记载,1918年初二那天,他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达一百余位,直将他折腾得身心俱疲。
  春节拜年的对象往往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交圈,以家族成员、宗亲故友为主,还有本来一年到头也难得联系的亲朋。一到春节,大家会想起来是否该带个礼物去登门拜贺一下,从而让冷却的亲友关系重新热络起来。
  新年新岁出门拜年的人们,是十分注重衣着光鲜的。过年过节,走亲串户不能不讲面子,从而形成正月初一“满街鲜衣炫路,飞轿生风”的画面,以致原本冷街幽巷之地也会呈现出拜年的盛景。
  怎么解决拜贺双方劳心费力的问题呢?古人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微信,于是聪明的古人想到了以投递名帖的方式,来传达新年的祝福。即将祝福语写在自己的名帖上,再分区集中让家仆代为跑腿投送,既省时省力又不失礼。
  南宋人周密所著的笔记《癸辛杂识》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则趣事:有位吴姓老员外,春节时怕累,就写好了拜年帖准备让家仆去投送。却没想到自家的家仆春节前便已回乡下过年去了。正愁无人投送时,恰好镇上的沈公子家仆上门来向他送拜年帖了。老员外热情接待那个家仆时,发现沈公子接下来要投送名帖的人家,有一大半恰是自己要送的。于是灵机一动,假意在家招待沈公子家仆喝酒。待将他灌得烂醉后,暗中将他接下来要投送的名帖与自己要投送的名帖调包。那沈家仆人醒来后稀里糊涂地继续跑腿往各处投送拜帖,谁知自己所投送的,实际上都是吴员外的拜年帖而不是自家主人沈公子的拜年帖。这则故事说明,古人已经会以“群发”来传达新年祝福了。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2/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