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一耕 记得小时候,到了年底,大人们就开始忙着赶集办年货、打扫卫生、做新衣、做面食、炸菜等,家家户户忙年的热闹劲儿都凸显出来。这段时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除了力所能及地帮大人些忙外,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小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饶有趣味。 那时候网络科技还不发达,没有手机、电脑、电视等网络通讯娱乐工具,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大都集中在户外,男孩子们滚铁环、弹弹子、打纸包,女孩子们踢毽子、跳房子、跳橡皮筋,捉迷藏是男女皆宜的游戏。尽管是寒冬腊月天气,但是孩子们却玩得热火朝天,乡村的院落或街道上充盈着孩子们的喧闹声,给乡村生活带来了生机。 小时候我喜欢跟着大人赶年集,集上人山人海。跟着大人在摩肩接踵的人群缝隙中,边走边搜寻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颜色鲜艳的气球,比如现在很少见到的明晃晃的叫“鼓珰”的玻璃玩具,再比如冰糖葫芦和棉花糖。 晚上到了掌灯时分,吃过晚饭后,我会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做一部分,那时候发的寒假作业是一本16K的书,上面除了语文、数学复习题外,还有一些智力游戏,比如猜谜语、数字游戏、摆火柴棍、小制作等,寓教于乐。我不会做了,就找哥哥、姐姐或者父母一起上阵帮着做。当大家发挥集体智慧绞尽脑汁猜出一个谜语或解出一道题来时,一家人都会感到很开心。 那时候还没有电视,人们在忙年的时候,会一边干活一边听广播,我们小孩子也喜欢听。年前收音机里常播出的戏曲有《王汉喜借年》《小姑贤》和《姊妹易嫁》等;歌曲有《我的祖国》《柳堡的故事》等;评书有《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和《童林传》等;相声有马三立、侯宝林和刘宝瑞等相声大师的作品,这些广播节目也增添了许多热闹的过年氛围。 那时候冬天烧炉子都是用炭泥,炭泥是用炭面和生土和成的,因为炭面便宜,农村家庭很少有买得起块煤的。每年腊月廿九或三十,我们家会和一次炭泥,哥哥们会带着我推着车子,带上柳条筐、铁锨和镐到河滩里挖生土。生土也就是冻土,这样的土和炭泥黏性好。但是冻土比较硬,首先要把地面上的熟土去掉,然后往深里挖,往往会掏一个深洞,然后用铁锨或镐一层一层地掏或凿,凿下的一小片一小片,像是刨花儿。这是个力气活,往往不一会儿人就会浑身出汗。年前我们和这一次炭泥,放置到炉子暖气包的下面,用泥匙抹得光光滑滑,看上去比较美观一些。和这一次炭泥,就能用到正月十五。 母亲每年会给我做一双新布鞋或棉鞋,鞋做好后往往会比实际尺寸小,所以每次穿起来很费劲,就是借助鞋拔子也很难穿上,穿上了又挤脚,只有等过一段时间了,才逐渐觉得松缓。所以每年穿新鞋对我来说不是愉快的记忆,但是那时也只有小孩子年年穿新衣和新鞋,大人们不是年年有新衣服、新鞋穿的。 过年做面食,母亲和姐姐忙着发面蒸馒头,还要做一些花样面食,比如寿桃、莲花、佛手、刺猬等。有时候我看着有趣,也在旁边学着做,看着母亲做得很熟练的样子,自己做起来却很难,寿桃不像寿桃,刺猬不像刺猬,所以很快就半途而废了。 年三十,五哥要重新整理一遍相框里的老照片。照片大多数是黑白的,有父亲、哥哥和村里人们照的合影,有哥哥姐姐的毕业照,也有少数加彩的那种,那是爱美的四哥到照相馆照的。记得还有两版电影演员的明星照,是四哥到城里照相馆买的。那时候我个子小,就跪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看五哥整理,相框擦拭好后,先把相框反扣过来,然后把照片一张张仔细排好,再放上一张红色的纸,覆上一张硬三合板,然后用锤子和鞋钉子固定好。装订完后,再仔细用抹布把相框和玻璃擦拭干净。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三哥是小学语文兼美术老师,一有空闲,我就缠着让他教我画画,“教材”很好找,三哥把干净的茶壶茶碗放到桌子上,让我比着上面的图案画。三哥拿着笔和白纸画,我在一旁跟着。茶壶和茶碗上有蓝色的兰花、绿色的牡丹、灰色和褐色的叶儿等图案,我们就聚精会神地比着画,投入而忘我。 记得老屋正面摆着大方桌,两边是大椅子。方桌后面是搁几,搁几中间摆放着一个照壁。照壁两边摆放着花瓶等。照壁是大哥结婚时村里青年人联合送给大哥的结婚贺礼,在那个时代属于时尚礼品。照壁的一面是镜子,另一面左上方是大大的红双喜,左下方一角是根虬劲的松枝,右下方是喜鹊登梅和牡丹的图案。当哥哥把照壁擦拭干净,重新摆放在搁几上的时候,我凝望着梅枝上面那两只俏丽的喜鹊发呆,此时外面除夕守岁的鞭炮声阵阵传来,如同此时不平静的心情,此起彼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