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青锋 腊月廿三是小年,也是老家一年一度的祭灶日。小时候在农村,每到这天,家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 那年月,家家都是土灶台,灶台上方供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下钉有一块木板,平时用来敬献祭品,神像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期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那里多美言几句,能护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 腊月廿三这天,一大早起来,母亲先去集市上购买芝麻、白面和麦芽糖,父亲留在家里,领着我们姐弟打扫厨房。我们人小,每人拿块抹布擦拭灶台、锅盖和橱柜里的灰尘,父亲把笤帚绑扎在长竹竿上,伸长了清扫屋顶上的尘土、油烟和蜘蛛网。姐姐在擦拭放祭品的木板时,不小心触碰到了灶王爷神像,陈旧的画像飘落下来。 “姐!”我惊叫一声,“这下完了,你把灶王爷摔在地上了,他肯定上天不会说我们家的好话,明年我们家就没好日子过了!” 姐姐吓得不轻,瞬间面如土色,终于抑制不住大哭起来。父亲放下笤帚劝慰了半天,越哄姐姐哭得越厉害。不多时,母亲赶集回来,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对姐姐说:“你知道我们今天为啥要打扫卫生,等会儿还要做灶糖?” “为啥?”我来了兴趣。姐姐依旧嘤嘤嗡嗡地哭。 “因为今天要请灶王爷吃饭,等他吃饱喝足了,我们就要把旧画像揭下来,送灶王爷到天上给玉皇大帝去汇报,所以,你是替爸爸妈妈把灶王爷请下来的,灶王爷汇报完了,到除夕那天我们还要把他接回来的,到时候你跟姐姐把新神像再贴上去。”说着,母亲晃了晃她手里新买的灶王爷的彩画。 姐姐半信半疑地抹着眼泪,母亲拉过我和姐姐,准备开始做灶糖。 灶糖的制作并不复杂。先小火把芝麻炒熟,盛在小盆里备用,然后把白面粉倒入锅中,母亲把锅铲递给姐姐,让姐姐不断翻炒,姐姐情绪没缓过来,我就接过铲勺来搅,面粉在铲勺下翻动着,逐渐变成了浅黄色,溢散着一股淡淡的焦香味。父亲仍没闲着,还在继续擦拭厨房里的面瓮、菜缸和桌椅板凳。 铲出面粉,母亲在锅底开始添硬柴,锅烧热后,把麦芽糖倒入铁锅熬制,这个过程俗称化糖,麦芽糖在锅中要边熬边搅拌,等到麦芽糖在锅里化成稀糊糊,再把炒制的面粉倒入锅中,并迅速搅拌均匀,这些大气力的活就改由父亲来做。随后用锅铲将稠糖块铲起放在案板上拍成薄糖饼,表面撒上熟芝麻粒,最后用刀切成薄片晾干。 灶糖做好了,天也慢慢暗下来,祭灶仪式也要开始了。 母亲在灶台上摆放好了灶糖、年糕、酒水等供品,当然还有为灶王爷准备的纸剪灶马,骑上灶马灶王爷路上就不会耽搁。父亲说:“给灶王爷准备的都是甜品,灶王爷吃了后嘴就是甜的,到了天宫以后面见玉皇大帝就会给我们家说好话。”随后父亲点燃一炷香,跪拜在地,嘴里念念有词,双手合十开始祈祷,祈愿在马上到来的新年,灶王爷能为全家赐福、化灾、保平安。 随后父亲带领全家老小对着灶台磕头祭拜,把烟熏火燎变得陈旧的旧神像和灶马放在地上焚为灰烬,祭灶仪式就算完结了。最后要等香完全燃尽后,母亲才能把灶糖等祭品分发给我和姐姐享用。 乡间祭灶除了祈福纳福的意义之外,其实更像是一个标志——从这天起,我们小孩子期盼已久的春节便进入了倒计时,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就真正拉开了序幕,年味儿也一天比一天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