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 马踏湖溜子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父亲的“糊涂经”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父亲的“糊涂经”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5/17
朗读

马踏湖溜子



  □ 巩本勇
  小船称为溜子,在马踏湖区是方言土语,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这样叫着,意为小船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
  俗话说南船北马,泛指南方多水,北方多陆。然而在鲁北平原的马踏湖,也可见到操舟渡河、运载物品的北国江南水乡之景。散居在湖区的十几个村庄,均匀地分布着。自横的木船,悠闲地泊在码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把木船称溜子。马踏湖里的溜子,只有一个光溜溜的船身,船体虽小,载的分量可不轻,一吨多重的货物不在话下。溜子能坐十几人,中间也可设桌,稳稳当当。
  大海大江大河里的船是造的,马踏湖里的船是打的。从我记事起,湖区人把打船称作“打溜子”。马踏湖溜子主要以松木、柏木、桐木等优质木头为主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钉木船要选择天然的老龄树木,树龄要求必须在多年以上,这样的木材材质结实、有韧性,所造之船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轻巧灵敏而且坚固耐用。船造好之后,为了让船板防腐,保证船体经久耐用,必须油船三遍,等桐油完全干透后就可以下水了。
  溜子也需要维护和保养,每年湖水结冰前,人们都把自家的溜子抬上岸,用木架或者板凳将其搁起来。找来当地的捻工,将麻捻塞紧每一条船缝,然后再用桐油与石灰合成的油腻子封牢。湖区人把这个修船的过程,称之为“捻溜子”。冬天湖水冰层很厚,溜子停在水面上,不但会冻坏,而且大风容易刮出裂痕。最好的办法是将溜子沉入水底,来年开春再从水中打捞上来,保准完好无损。
  早些时候,湖区还有比溜子小一点的枪排子,是专门打鸟用的。溜子前头有蒙头,而枪排子没有。溜子一根船梁,枪排子两根船梁,船梁设有两个枪槽,一高一低,分别放入两支比土枪大且重的排枪。十几支枪排子进入湖区后,如遇野鸭等诸鸟,猎人们就会开枪。先开低一点的那支排枪,这时,野鸭等诸鸟就会惊起,猎人们马上再开高一点的那支排枪,铁砂子打鸟,十拿九稳。大溜子长5.6米,宽1.5米;小溜子长4.2米,宽1.2米;枪排子和小溜子差不多一样大小,只是船帮略矮一点。抗日战争时期,枪排子打跑了前来湖区扫荡的日军。
  上世纪90年代,湖区有了铁皮溜子,上漆红色。铁皮溜子比木船大,载的分量大,但是撑起来费劲也大。木溜子每年都要维护,成本较高;铁溜子经常除锈,每年都要重新刷漆。这几年还出现了玻璃钢做的溜子,结实耐用,不用维护。
  在马踏湖,水路都是相通的。这里的人们都在走水路,水路和溜子几乎成了沿湖村子的“标配”。湖区有纵横相连、交织成网的水路2100多条,全程合计400多公里。这些水路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沿湖各村少的几十条,多的几百条。不过,请放心,这里绝对没有“死胡同”。哪条水路通到哪块地头,哪块荷塘、鱼塘,从哪里进哪里出,湖区人都熟稔于心。
  在马踏湖区,以村居分南坡和北坡,芦苇、莲藕、鱼类为主的水地多在北坡,小麦、玉米、地瓜为主的旱地多在南坡。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秋收,我和弟弟撑着装满玉米的溜子回家。傍晚,我撑着溜子前行,和弟弟忍不住哼起了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起初还行,可是走着走着,由于水涨风大,加之年幼的我们不懂深水中如何使唤溜子,溜子进桥孔时翻了。别担心,从小在水里摸爬滚打的俺兄弟俩,都会在水里扑腾两下,肯定淹不着。但是打这以后,父母再也不让我们撑着溜子上坡了。
  在湖区人心里,溜子是游走的桥,也是休憩的巢,甚至是家的一部分。
  置身湖心放眼环望,湖区广布生有芦苇的浅滩洼地,且多有条块分割的深沟大台田,其上生长着庄稼、蔬菜、瓜果……湖区的天然芦苇荡足有2万多亩,藕田4000多亩,蒲田500多亩。这些湖区特产生长起来,全身上下都鼓着劲儿。另外,还盛产鸭、鹅、蟹、虾、鱼等。每逢收获季节,湖中散发着清香。这时,溜子正式派上了用场,它们在弯弯曲曲的河道里行驶,一只接一只出入桥孔,驶向岸边。
  如同柴米油盐成了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一般,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湖区人离得了溜子?
  割苇、运苇、码垛可称为马踏湖特有的劳动场面。记得我读初三那一年,正值立冬过“苇秋”,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十五六岁的我也加入其中。通常是父亲在苇地割苇,我撑溜子运苇,母亲在场院码垛。平日里撑着空溜子转悠还行,但是装上满满的货物,就不一样了。从生产队的场院到北坡的苇地,少说也得两公里。我撑着装满芦苇捆的溜子,从苇地启程后,顺主河道返回。主河道一共七八座桥,有石拱桥、泥土桥,也有木头桥。只见忙碌的溜子从一个个桥孔进进出出,非常热闹。离生产队场院还有二三百米的时候,河道分叉,好多的溜子碰撞在了一起。由于撑溜子时间长,我的体力不支,竹篙用力不足,溜子倾斜后开始进水。撑着溜子跟在后面的大叔大伯大声吆喝我,让我赶快把溜子撑到岸边。我缓过神来,拿起竹篙插入水中,把溜子紧紧往岸边逼靠。尽管这样,溜子还是被水淹没了。得知消息的小叔叔告诉了母亲,他们撑着溜子来支援我。母亲和小叔叔首先把芦苇捆一个个拖上岸,然后又喊来村民帮忙,一块把溜子拖上岸,直到溜子里面没水了再放入河中。母亲、小叔叔和我重新把芦苇捆装入溜子,运至场院。尽管天气寒冷,河水冰凉,但是母亲、小叔叔和我都满头大汗,累得可不轻。
  湖区人都有撑着溜子进湖挖泥脱坯的习惯,“早晚二十五个坯”,谁还会相信鲁北平原上竟然有这样的天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区居民大多数还是建土坯房,少量砖瓦房都是古宅,很稀罕。土坯房使用土坯建成,用土坯就得脱坯,脱坯就是用模子把湖底的泥制成土砖。湖区人撑着溜子下湖挖泥,多在炎热的夏天,一来下水不凉,二来土坯干得快。下湖挖泥还要会水,因为你不光用锨深入湖底铲泥块,还要把泥块完整地从水里取出放进溜子里。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对于湖区的大人孩子来说,这话不顶用。不过,也有闹心的时候。这个节骨眼上,人们更关注的是天气,没有什么时候比脱坯的时节天气更变化无常。平日里哪家盖屋打墙,前来帮忙的村民格外多。
  湖区人撑着溜子下湖捕鱼叫做“拿鱼”,拿鱼的办法真多,下箔、下阙、捕罩、撒网、垂钓、拉网、攉鱼、捞鱼、摸鱼等等,不胜枚举。
  小时候,我们经常跟随大人们撑着溜子下湖捕鱼。爷爷辈的主要以下箔为主,也叫摆迷魂阵。湖区人撑着溜子将打好的苇箔七折八拐插在湖里,留上几个易进不易出的小豁口,游鱼误入阵里便会身不由己,只好等着湖区人撑着溜子来拿。最“灭绝门户”的捕鱼方式算是攉鱼了,估计全国知道这个词语用途的只有马踏湖区这个地方了。攉鱼,主要是我们这些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孩子们干的活儿。攉鱼前,我们撑着溜子先选择一条鱼可能较多的河汊,叫做寻湾子。找到位置后,就用铁锨铲来硬实的泥块,截堵几道堰子,降水拦住。然后,分段用水斗或者水盆将水攉到堰前的河里。湾子的水攉干了,鱼子鱼孙来了个一锅端。然后,我们把收获的鱼虾放入水盆,撑着溜子乐呵呵地回家了。
  可见,马踏湖里的人和溜子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串门走亲戚、赶集上店、送孩子上学用溜子,下湖捕鱼捉蟹、放鹅放鸭用溜子,侍弄蒲苇藕以及台田上的庄稼也用溜子……溜子不用时就泊在河里,湖区人不管离开这里多久、多远,他们都熟悉溜子,就像他们熟悉的亲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踏湖溜子大大减少了。现在,沿湖各村的溜子大多专门为前来的游客服务。游客端坐在溜子中的小马扎上,听洼里人绘声绘色说湖光水色、风物特产、民间风俗、名人轶事、传说故事等,洼里人讲得生动,游客听得入迷。溜子载着湖区人的生活,也载满游客们的兴致,这种拥有是永远的情致和财富。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5/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