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  副刊
3    4   
PDF 版
· 重回颜神古镇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难忘童年好吃的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2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难忘童年好吃的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11/16
朗读

重回颜神古镇



  重回颜神古镇
  □ 冯彦伟
  深秋时节重回颜神古镇,当年的肉油饼、热油粉等小吃正热卖中。与其说是品尝久违的风味小吃,不如说是感受古窑韵味。雨后的青石小路,在老窑的掩映下古色古香。踏上石阶,走近老窑,站在若隐若现的往日情景里。古镇踵事增华,成为陶瓷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村落之一,弥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放眼望去,不仅有千年的窑火和千年的古窑址、旧作坊、民俗大院,还有千年的碎瓷片以及碎瓷片背后老窑工们延续下来的动人故事。大气丰满的老窑,古老有序的作坊,曲折幽深的胡同巷道,独具特色的深宅大院,呈现出极其鲜明的古老文化特色;高超的建筑技巧,朴实的表现风格,呈现东方陶瓷文化丰富的表现力。
  正是这种浓重的陶瓷文化氛围,使人漫步颜神古镇时,自然而然感叹:中国以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闻名于世,山城博山更是以独特的传奇般的艺术风姿,写下了我国陶瓷艺术发展中的辉煌篇章。
  前面是现代化的窑炉,后面是古朴的老窑,我有些惆怅地站在夕阳西下的古窑旁,沉浸在深沉的历史韵味中。
  从颜神古镇的东头走到西头,随处可见满地瓷片,随便往大街小巷一走,细心品味,就会察觉这里民风的古朴和习俗的老旧。随便搬开一块石头,或者挖一锨土,可能就有上千年的瓷片。从瓷片上可以看出一个故事,从土坑里可以想出一串故事。清康熙二十三年《宋氏旧谱原序》载:“益都之西偏有山城焉,曰颜神镇,名从孝妇。泉水出其祠下,孝水而东可三里,抵黑山西趾,篱落烟火,势与山接者,山头村也。”还有传说,在乾隆初年,曾经历过康、雍、乾三朝的赵执信,在离古窑村不远的“天阶”自选墓地时说,此处“头枕金銮殿,脚踩万盏灯”,心中很是得意。其寓意是把馒头状山形“天阶”比作“金銮殿”,把山下古圆窑升腾的火焰,看作夜幕下的万家灯火。眼下,老窑已支离破碎,窑火也已不再热火朝天,但从残留的匣钵碎片、陈旧的老作坊、古朴的曲折小道可以看出,这斑驳陆离的老窑里,蕴藏着当年红红火火的热闹光景。
  当我又一次走进这古风古韵的颜神古镇,当我的双手又一次触摸到这古朴陈旧的老墙,当我的目光又一次停留在这白墙黛瓦的古窑民居的小四合院的时候,我的心在与古窑对话,与历史对话。千百年来,古镇上的人靠着古窑的神韵,从封闭走向开明,从古镇走向以外的世界。没有老窑韵事,古镇的生命只能停留在衰老的乡村。
  在这座城市,繁荣过的老窑,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这令我觉得,多年来累积在心上的情愫,不过是一些记载在陶瓷文化生活边上的补白。
  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在夕阳西下的余光里,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掩映在古圆窑旁的老宅,不时传出清脆悦耳的刻瓷声——这些,都不会消逝在人们的印记里,包括那一座座老窑,也作为颜神古镇的遗址永远保留下来。
  不断变化的是人和事,写就陶瓷制作的纸页,不仅记载着久远的事情,平凡人的生活,一样可以饱蘸着浓淡相宜的墨水,涂写另一种古韵。
  窑神庙的存在,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故事。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虞舜被尊为窑神。宋代这里建有窑神庙,也是最让烧窑师傅顶礼膜拜的神圣之所。“尧天舜日”是先民所憧憬的生活,虞舜合土烧陶、造福人类的事迹,在这里代代相传,人们祭窑的古风也传承下来。窑主每年都要祭一次窑神,此仪式非常隆重,一般安排在即将熟窑或开窑的时刻。烧窑工添完最后一口火,或开窑点火,祭窑开始。窑主在窑门前摆上酒菜供品祭拜窑神,香火燃尽,祭窑结束,撤下供品,窑主请烧窑头家和匠人享用。
  古窑、窑神庙、作坊、深宅大院,意味着一个有骨头有肉的古窑村落的形成。直到现在,这里还传流着一个顺口溜:“牛拉碾,驴打场,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烧成靠圆窑,围着几间小草房。”可以想象,昔日陶瓷生产,道道工序都是苦力活。比如坯泥,先要把原料土放进石制环状水槽内,用牲畜拉转石轮碾细,再让漂浮的细泥浆流至旁边的蓄泥池,有的还需倒入大缸沉淀,适度后再倒入泥房,用铁锨翻拍,用脚踩练,再用手揉,像揉面一样,揉好了还得用手拍成一个个泥墩放好备用。决定坯泥质量的最终环节在于窑工手上的功夫,在于力气大小。再如烧窑,夏天高达数百度的窑温和暴晒,憋闷得人喘不过气来。为让汗水流个痛快,窑工大都赤身裸体。烧成后,窑温降得慢,为多出一窑货,窑未凉就出窑,满手掌都被烫起了水泡。冬天,窑工的手没有不裂口子的,搬进搬出,冷热相加,下工回家耐不住就嚼上几粒麦子糊上去扛着。也许,这里的窑工对艰辛的陶瓷生产体会最深。他们不甘人后,在陶瓷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率先出新。全国第一条隧道窑在这里诞生。取而代之的是粉碎机械化、成型滚压化、烘干链式化、烧成隧道化、烤花辊道化。窑工们伴随着生产工具的革新,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解放出来。
  走在曲折的小道上,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思绪。一个古老的颜神古镇正在文化与现实意义中走向充实……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11/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