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  副刊
3    4   
PDF 版
· 重回颜神古镇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难忘童年好吃的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2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重回颜神古镇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11/16
朗读

难忘童年好吃的 



  难忘童年好吃的
  □ 李秀英
  写下这个题目时,心里酸酸的。我出生在淄川东部山区,童年岁月很是苦涩。那时,人们过着一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哪有什么好吃的?但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相对那些难咽的杏叶窝头之类的吃食,下面这些东西就是我童年最好吃的美味了。苦中有甜,它们满足了一个少年的味蕾。
  首先是“捻转”。麦子熟了,父亲将麦子割回家,母亲和姐姐忙着拾掇麦秸,让我把青麦穗捡出来,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然后再将其剪短。母亲将麦穗放进大铁锅里蒸熟,再放在簸箩里晾干水分,又让我和姐姐将蒸熟的麦粒儿从麦穗上搓下来,用簸箕将麦糠簸净。接着,母亲将一小盆麦粒儿端上水磨,我和姐姐便高兴地推起磨子开始做“捻转”了。姐姐一边推一边往磨眼里添麦粒儿,随着麦粒儿进入磨眼和石磨一圈圈地转动,推出的“捻转”便一条条挨挨挤挤地打着滚儿落到磨盘上,那清新的香味便飘满了四合院。推完后母亲分给我们每人一份,我端着碗用手捏起一根,只觉得浓浓的清香味扑鼻,然后大口大口吃起来。“捻转”甜津津,香喷喷,我吃得腮帮子鼓鼓的,满口余香。
  “乌梅”也是好吃的。秫秫(即高粱)打包的时候,我挎个提篮徜徉在地头堰边,一边摘豆角,一边寻找秫秫“乌梅”,有时一头午能找到二三十个呢。我挎回家后将“乌梅”扒去外皮,放在锅里一馏就可以吃了。吃“乌梅”必须细嚼慢咽,吃急了会噎得慌。还是母亲会调美食,待“乌梅”馏好,她就为我们捣好蒜泥,将“乌梅”用手撕成小块放在碗里,然后用酱油醋调好蒜泥浇上拌匀,每人拿个煎饼,或就着吃,或卷在煎饼里吃,“乌梅”成了我们一家人最好的就菜和美食。
  还有我情有独钟的“麸拉饼”。那时自家种的麦子,使的全是农家肥,打的粮食格外好吃。夏天收了麦子后,我们一般都是吃“一拉拉面”(全麦粉)。罗出两遍白面,留着过年过节和待客用。那没罗净的麸子,母亲再掺上点白面和好,切上点葱花,撒上点花椒面,再放上点盐,擀成“麸拉饼”,也非常好吃。那时我已上小学,俗话说,半大孩子壳郎猪,我既能吃又饿得快。放学回家后,我放下书包就先找吃的,一看还有“麸拉饼”,拿起一块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在那一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里,麦收后能吃上顿掺着面粉的“麸拉饼”,是那样满足。
  好吃的还有香喷喷的“嫩棒槌”(玉米)。棒槌不熟庄稼人是舍不得吃的。只有棒槌熟了掰回家,一边扒棒槌,一边把那些小的和没成熟的“嫩棒槌”捡出来,母亲煮上一大锅,孩子们才能解解馋。那“嫩棒槌”真是又香又甜。有一次我正生病,头疼得厉害,母亲为我按摩后,让我躺在床上休息。不知是病好了还是馋虫上来了,一闻到棒槌的香味,我便一骨碌爬起来。母亲见状赶快端给我一碗,我吃得又香又甜,一会儿就吃了个肚儿圆。如今赶集,每当碰上卖嫩棒槌的,我还是要买回来吃一顿。
  还有那棒槌地里的甜秫秸,是我们口渴时最好的饮料。当你在地里干活,累得满头大汗又热又渴时,吃上根甜秫秸,就会感到既解渴又身心舒畅。
  那些苦日子里的甜,让人难忘。
  外婆的“伴手礼”

□ 雨娃
  同村的高婶来我家找母亲玩,母亲没在家。母亲回来后,我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隔天便提了一小袋红薯,要去高婶家串门儿。
  我跟母亲嘀咕,高婶来咱家也没带东西,再说,她家或许也种红薯了,不问问人家种了没有,就送人家?母亲说,让人家空跑一趟,心里过意不去,家里没啥好带的,正好刚刨了红薯,就送一点。
  不去现场,我也知道两人唠的啥,肯定大谈红薯,由红薯的成色谈到今年的庄稼、土地、收成、天气……红薯不仅是“伴手礼”,还是话题的制造者。
  母亲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有时说话“拙”,不会揣度对方的心思,不懂顺着人家的喜好说。按说这样的人,社交场合不占优势,但母亲在亲朋中口碑很好,胜在为人大方,爱送别人东西。
  母亲平日见亲会友,都喜欢随手带点小礼物,花钱不多,收到礼物者也轻松坦然,少去了回礼的烦恼。几块红薯,一捆青菜,一瓶咸菜,一副编织手套或帽子,皆可以成为“伴手礼”。
  父亲在世时常跟母亲开玩笑:都说贼不走空,你也是从家里出去,从不空手。
  君子之交淡如水,母亲这种交友方法,是将“水”变成了糖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了些许人情味,弥补了自身的社恐。
  母亲不仅喜欢送亲朋“伴手礼”,去公园遛弯,也要往兜里揣把米,说是撒给公园的鸟儿吃。前几天,我经常买的那款猫粮搞活动,我买了一大箱,母亲让我匀她半箱。母亲家门口的矮山上有几只流浪猫,母亲遇到它们就会丢些猫粮。母亲说,她每天去山上散步,都带馒头和虾皮、猫粮喂猫。小动物吗,遇到了不给点吃的,不好意思。
  母亲的这种“伴手礼”习惯,是受外婆的影响。外婆就爱送别人东西。外婆说,自己吃了填坑,别人吃了传名。家里有好吃的,喜欢与街坊四邻分享。外婆的处事法则是,嘴再会说,也不如东西会说。一个大方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我曾评价外婆的这种“家风”是典型的讨好型家风,母亲却反驳,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才送人家东西,是送人家东西自己高兴。
  我活到中年才明白,有几位老友,值得自己拿点小礼物去赠送,这种友情上的富足,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母亲和外婆送出去的“伴手礼”,也愉悦了自己。
  别人高兴,自己开心,这种“伴手礼”家风值得传承。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11/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