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  副刊
3    4   
PDF 版
· 大河流德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家燕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3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家燕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1/14
朗读

大河流德



  拍摄于青海贵德黄河

  大河流德
  □ 刘培国
  冬天,我从孝妇河上游的博山区,来到黄河下游的博兴县。孝妇河古称孝水,全长135.9公里,在博兴注入小清河,与黄河平行入海。与黄河相比,孝妇河既短又小。在另一尺度和维度上,孝妇河又是那样源远流长,全因了一个孝德人物——颜文姜。
  周朝后期齐国南境,有凤凰山,山下一户姓郭人家,儿郎重病,郭家急欲娶儿媳颜文姜过门“冲喜”,不料前脚拜堂,后脚郭郎不治,颜文姜担起侍奉年迈公婆、抚养小姑的生活重担。是时,山地水源奇缺,婆婆差使颜文姜天天翻山越岭,往返三十多里山路到石马庄为其挑水,寒暑不易,感动太白金星,赠神鞭与颜文姜,置于瓮边,用水时一提便可有水,可免长途汲水之苦。婆婆与小姑好奇家中水瓮常满,又不见文姜外出担水,趁颜文姜外出之际一看究竟,见厨屋瓮里悬一马鞭,顺手一提,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股大水自瓮中喷涌而出,冲倒了房舍。颜文姜闻声拼命回返,舍身赴义,用身体堵住了泉眼,大水得以驯服,化为灵泉,遂为孝水源头,名孝妇河。灵泉发源之地称神头,古城叫颜神。北周时,泉上建起孝感灵泉庙,即颜文姜祠,唐天宝五年更建,宋熙宁八年,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
  颜文姜故事在我心底留下深深印记,左右着我的行止与思想。
  二十年前,我开始在黄河上游游历。
  在巴颜喀拉山腹地,我跨过不足一米宽的黄河源头细流,那还是一泓湛清的冰川融水。在星罗棋布的星星海,看一面面倒影碧空的瓦蓝色明镜,我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流过荒无人烟的黄河源,划出一个大圈,好不容易绕过阿尼玛卿大雪山,又有无数座高山试图阻挡,都不曾叫黄河止步,就出现了许多高峡深谷,茫尕峡、野狐峡、李家峡等不一而足。我曾站在积石峡危岩下,看黄河自谷底穿峡而过,昼夜不息,感喟它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决绝与勇气。
  当黄河走出荒芜,进入人类生存的地界,便表现出强大的人文化育功能。我听见在上游地区的青海、甘肃地区,风靡着最原始的民间说唱——贤孝,便惊叹孝德文化竟然由黄河和盘托出。
  我在青海西宁、湟中、贵德,喝着碗茶,听过贤孝。诘屈难懂的西北方言,障碍了我对词义的理解,但演唱者眉目传神、出神入化的表演,明确传递出对贤孝人物、事迹的膜拜之意、钦佩之情。
  万里黄河,就这样裹挟着贤文化、孝文化,出青海,过甘肃,上宁夏,绕内蒙古,下晋陕,入河南,进山东,由奔突而淡定,由激越而平复。大音希声里,我听到了一记响亮的音符——董永的故事。董永的故事发生在董永故乡博兴。东晋干宝《搜神记》载,“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父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董永卖身葬父的孝名不胫而走,也感动了下凡玩耍的七仙女,两人结为伉俪。赶上大举孝廉,董永委身的傅家老爷便向官员举荐他孝行之举,幸得皇帝表彰并留他在京城做官,教谕天下孝悌。
  董永故事与颜文姜故事同样隽永,同等美好,但毕竟同属于神话传说,有没有生活中的颜文姜和董永?这天,我从博兴启程,行走在广袤滨州大地,寻觅董永故事的现实样本。
  “一座杜家宅,明清两朝史”,是人们对滨州“帝师故里——杜受田故居”的评价。我所居住的博山,也出现过一位清顺治太师太保、康熙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故,对杜受田家族也就倍感好奇。
  我带着恭敬之心步入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镇南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约14亩,全部建筑均为四合院形式,内含28个院落,有客厅、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201间,是杜受田的祖父辈和众多的叔伯兄弟们的房产。
  一棵泡桐古树,五百年栉风沐雨竟然遮天蔽日,茂盛如初,枝干筛下无数光影,似次第闪过的人间时光,诉说着杜府发生的修身齐家往事。
  据工作人员讲,当地有杜家女儿是老虎、媳妇是绵羊一说。是说杜家的女儿德才兼备,容貌传神,出嫁后往往成为新家庭中的决策人物。而杜家大院娶进来的媳妇,都是名门大户的女儿,贤良淑德,往往以相夫教子为任,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旧时代,女子三从四德,凡殷实家庭,女孩都要圈养起来。而滨州杜家的女儿是个例外。杜受田的女儿杜润官,不仅可以走动各个大院之间,还可以和他人一起学习。杜受田还把她带到京城,领略各地风光。杜家人认为,女儿是未来家庭的主事,是母亲,是未来的婆婆或岳母,因此,教育好女儿,关系着另外一个家庭的命运。杜家人甚至视女儿的教育甚于男孩。杜受田父亲杜堮就在石画龛中说:世俗谓女为他家人,故多不教,此大惑也!惟其为他家人,尤不可不教,且视教子尤急焉!正是由于杜家人特殊的女儿教育理念,所以杜家女儿与世俗格格不入,读书识字,见世面,不缠脚。
  果然,杜氏家族将孝、仁、信、礼、敛敬为做人尺度,孝居首位,还把商议修族谱、捐资兴学、修石桥、筑城池等族中大事的百事用房命为“忠孝堂”。杜受田父亲杜堮亲题楹联:“勋贤之里代出公才,忠孝之门笃生哲辅。”还有更多楹联随处可见,“报国承家,无非是栗栗小心,成就个端人正士;敦耕劝学,也只为绵绵奕业,作养些孝子贤孙”“诗书足冠古今事,忠孝不迷天地心”把忠孝等同于天地。君子如玉,忠孝节义精神,成为杜氏文化最耀眼的辉光。杜氏家族的仁孝之风,出自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品质,如和风旭日,蕴涵着最为强大的人文力量。忠于国家、孝敬父母,被视为治家传家的理念。就知道,一个杜氏家族,何以五百年兴盛不衰。
  在兴福镇,我还邂逅了孝悌文化的当代版本。
  兴福镇兴四村,传诵着好媳妇李洪喜的故事。李洪喜二十多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受到同事邻里一致称赞。二十多年,李洪喜都与她的公婆一起生活,当时公婆年龄都近90岁高龄,体弱多病,行动十分不便。为了不影响爱人工作,李洪喜几乎一人承担了照顾一家老小的任务,直到两三年前公婆相继离世。她从无抱怨,从不拖丈夫的后腿。李洪喜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儿子上学以及家中的其他生活项事,都由她独自承担,不铺张浪费,从不让丈夫操心。在公婆眼里,李洪喜懂事、明理、孝顺,娶到这样的媳妇,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李洪喜的作为,打破了“婆熄关系难处”的世俗魔咒。像这样的故事,兴福镇还有好多。兴福镇宣传办的侯维娜就向我推荐过兴耿村“五好家庭”耿爱莲、初学智平等和谐、孝老爱亲,兴四村王玉琴、朱国锋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好媳妇马情情等敬老孝亲、和膝邻里的故事。
  我对兴福情有独钟。我供职的教育机构,是一个淄博的私立寄宿学校,建立于1996年,有着非凡的业界口碑。建校之初,成立师生餐厅,需要大量厨具、餐器具,与兴福镇一位叫李东忠的厨具生产商建立了关系,从那,兴福镇像一个谜,走进了我的意识。一大批兴福镇子弟,也陆续进入我们学校读书,高峰的年份需要两辆校车往返接送。与兴福镇的交集,让我在人们的脸上看见了富足、幸福和满满的自信。
  跟随第二届中国(滨州)黄河文化散文季主题采风活动再访兴福镇,我才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那里即涌现出100位百万富翁。而当下,这个曾经资源贫乏、毫无区位优势的无名小镇,聚集了2800多家商用厨具企业,年产值达到了300多亿元,各占全国、全省份额的40%和90%;板材企业650余家,年总产值280亿元,占全国份额的30%。成功上榜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一个不毛之地,三十年间涌现出一个中国智慧厨都,全国最大商用厨具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金属板材贸易集散地,除了党的政策、能人经济,潜藏于民间的孝德义行,不正是造就人间奇迹的庞大根基吗?
  万里黄河浩浩荡荡,一路吹来强劲的风,吹向滨州这片希望的沃野,吹向这片沃野上的耀眼明珠——兴福镇,我看见,历史和时代正赋予这颗明珠日益璀璨的色彩。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1/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