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副刊
3    4   
PDF 版
· 张华,一个有诗心的人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秋口与秋谷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理发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7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张华,一个有诗心的人   
4下一篇:理发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3/19
朗读

秋口与秋谷 



  秋口与秋谷
  □ 刘培国
  秋口一词,最早见诸于明嘉靖《青州府志》卷九学校篇:“范公书院,在颜神镇秋口,址尚存。宋范文正公微时读书处。”颜神镇秋口,即今日博山秋谷。
  《长山县志·范仲淹传》也记载:初母居秋口,去读书处百里,时往来省亲。及晚年知青州时,优人戏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到长山一百。”说范仲淹幼时随母改嫁长山朱文翰。
  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年),朱文翰任淄州长史,治所在青州颜神镇。范仲淹母亲谢氏为照顾朱文翰,在颜神秋口暂居,而更名为朱说的范仲淹已16岁,在长山醴泉寺读书。朱说思母心切,每于假日,沿孝妇河溯流而上,往来于长山、秋口之间。为朱说的教育计,朱文翰曾安置其在秋口读书。
  《博山乡土志》遂载:“荆山西麓清泉上溢,人因宋朝范仲淹曾栖上其处,遂有范泉之名。泉上并建有范公祠堂。籍以景仰前贤,示范后士。”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载:“范泉上相传文正公微时读书于此。后人立祠祭之。”
  至于范公祠建祠时间,志书均记载不详,难以考证,唯《颜神镇志》载:“明嘉靖二十六年立魏怡(颜神镇通判)生祠于范公祠之侧。”可见范公祠建祠时间不晚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后世都曾对其进行修葺。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在《香祖笔记》(卷九)载:“今益都县西南百八十里颜神镇城东秋谷有范公祠。泉清泠,出祠中,东北流,合城西之笼水,亦名‘颜娘泉’……盖文正幼随其母,流寓长山,读书长白山中,又往来秋谷……皆其孤贫流寓时读书之迹。”清初长山人刘孔怀考辨范仲淹流寓经过,写了《流寓考》这样认为:“初,母居秋口,去读书处百里,时往来省亲。及知青州,优人戏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到长山一百’,辄感泣下。”《流寓考》以为,谢氏来到长山以后,并没有跟朱氏家族生活在一起,而是单独住在秋口,这便有了范仲淹的“百里往来省亲”。
  范仲淹与范泉,曾经给出身于博山琉璃世家的清康熙三部尚书、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带来迷惑:“余幼时读书,谈乡里事,尝有二疑:一、龙图范老本吴人,尝守青州,至今有范井,固也;何颜城僻在深山,乃也有范泉?后读《宋史》乃知:仲淹少孤,育于长山朱氏,因名朱说,尝读书长白醴泉寺。秋谷接近长白,实为胜地。伏读栖寻,其有由然。秋谷为文正寄迹,非宦迹也。”(《颜山杂记》)
  恰是范仲淹随母改嫁的卑贱身份,使他很早即感受到世态炎凉与人生苦难,导致了“忧乐”思想的最终形成。诚如欧阳修所说:“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范仲淹求学秋口的宝贵经历,对他“性至孝”的养成势必也有深刻影响。范仲淹在世时宋神宗虽未敕封颜文姜“顺德夫人”,而宋代以孝治天下相标榜的理念业已形成。青州颜神、胜地秋口,也因范仲淹名闻遐迩。如今,秋谷不仅有范公祠、范泉,还有范河、后乐桥,多处古迹名胜无不彰显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熠熠光辉。
  秋口的荣耀仍在延续,这便更多攸关秋谷。
  清康熙元年,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出生一位神童赵执信。曾祖赵振业,明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以后,做过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进士,入清以后,官至福建按察使。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系拔贡;父亲赵作肱系增生。其岳父则是孙廷铨的长子、光禄寺主事孙宝仍,岳母为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
  赵执信“九岁里中诸名士会文,先生径造焉。众轻之曰:孺子何为者?及受题,先生立成数艺。语文名俊,一座皆惊。”赵执信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十八岁,赵执信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兼任《明史》纂修官,参修《大清会典》。赵执信一边创作大量诗歌作品,一边广交文友,一代诗宗王渔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即赵执信二十八岁时,发生了“《长生殿》剧祸案”。在这个暴露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南北党争的案件中,赵执信成为被排陷的主要对象。这年八月中旬,赵执信被该剧的作者、友人洪昇邀请观演《长生殿》传奇。由于这次宴饮观剧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举行的,被给事中黄六鸿乘机弹劾,执信面临不测之罪,不顾个人安危,到考功处声明说“赵某当座,他人无与”,一人担下所有“罪名”,被革职除名,结束了他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涯。此后数十年,赵执信浪迹远游,使他逐渐深潜社会底层,接近人民大众。他由官场的朽坏转而看到社会的黑暗,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人民的苦难。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创作完成,成就了一位诗歌理论与创作卓有建树的现实主义诗人。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岁的赵执信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返回故里。次年,退居毗邻范公祠的私家别墅因园。因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赵执信祖父赵双美所建,主要有赵执信故居、深约堂、绿静轩、虚舵楼、览秋台、听泉榭、西笑亭、衔月亭等亭台廊榭十余处,还有摩崖石刻、石雕影壁、假山池塘、叠瀑溪流等景点。乾隆九年(1744年)十一月,赵执信以八十三岁高龄卒于故里。赵执信所著《因园集》《饴山堂集》《声调谱》《谈龙录》《礼俗权衡》等传之后世。作为名相范仲淹的寄迹之处,当年他仰慕过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先生祠堂记》)继而成为他自己的写照。由此,清代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赵执信亦深以秋谷为爱,以秋谷为自己名号并作为晚年隐退的地方,使得秋口与秋谷原本两个普通的地名变得不同凡响。
  “秋谷高风仙址在”,秋谷高风成为博山人世代景仰的典型模范。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3/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