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要闻
3    4   
PDF 版
· 凝望这座城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阅读《萍踪如寄》 体验“神游”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0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凝望这座城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4/26
朗读

阅读《萍踪如寄》 体验“神游”

张方明

  阅读《萍踪如寄》 体验“神游”
人生就是一次无法停下的远行

  无法用三言两语概言读完升翔兄新著《萍踪如寄》的感慨,甚至无法明晰地从文体上给这些文章归类。如果将之草率地归类于游记,则是真的草率了。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应该可以确认的是,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并未拘泥于文体,一切都是为了“倾诉或表达”的便宜。也正因此,这本《萍踪如寄》里的文章,显出一种自在和从容,阅读起来没有一点滞涩,很朴素,很直接,很快意。
  很喜欢作者笔下那些怀旧的文章,里面有被时光氧化过的颜色,有一层人世沧桑的包浆。《小顶山》记录了作者人生中的第一次郊游,很有画面感:“最大收获是发现了一窝鸟蛋……另一个收获……逮了一只蝈蝈。”这样去了“形容词”的表述,是一种语言的自信,有弹性,引而不发,挺好。对于人生,越遥远的反而越切近,越遥远的也越清晰,如在眼前,纤毫毕现。《淋漓沟》《吉山》,也有很强的即视感,读之能引发共鸣。《团山雅聚》则展现了围绕“团山”而勾勒出的人生脉络,里面涌动着的是同学情、朋友情、故乡情,徐徐展开的是岁月、是命运、是时代。在作者眼里,团山也许只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故事的壳。
  作者对“抒情”火候的掌握很适度,不过头,不煽情,点到即止。这样的文风让读者有一种舒适的阅读体验。比如描述四十年后旧友重聚小顶山的《颜山赏月》一文,就拿捏得正如“寂静的中秋之夜,充满了诗意与禅意”,写出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况味,没洒一滴泪,却感伤在文字里了。感伤也在无尽的回望中,比如《风雪归途》。这些真切的人生体验,历久弥深,是在心里扎了根的东西。这更像我们人生的一种寓意,在路上,在风雨里,总在途中……我建议作者有兴趣时将这一段经历写成一篇小说。
  这本书里,有很多篇章具有诗的品质。如《德令哈》《柴达木》《可可西里》《草原放歌》便是充盈着浓郁诗意的篇章。在这些文章里,读者感受到了空旷、辽远、纯净、荒凉、寂静,甚至感受到了那高远的风自由地飞翔,如灵魂的歌吟,如微醉的月光。这些篇章具有空灵的气质、具有可触的质感,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美学品质。更如同营造了一个梦,“是个梦,是神秘而遥远的梦”。
  在更趋向于游记类的篇章里,作者新意别出,在写景之外,更写人,写时代,写别人看不见的细微处,总是有风景之外的感叹。如《天山暮雪》《御风甘藏》《海南日记》《大湾区杂记》诸篇,可谓游记类创新性佳构。或许,游历本身也只是作者的一个载体,作者只不过是借此说出自己对人、对人生、对世界、对历史的慨叹和思索。这些慨叹和思索时不时地变成一句话、一句句闪烁着灵光的话,有“金句”的嫌疑或潜质。这些游记,超越了流水账式的、导游词式的表象陈述,是用“心”在感知,于是便有了沉厚的意象。
  而另一些更像游记的篇章,则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学能力。《川西纪行》,抒情而不矫情,有一种唐宋散文的气质。《春在湘黔》则是用最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本质”。从地理、从文化、从历史、从风物,速写了一个地方的“精神画像”。《一团和气》,忽又转入考证,却不失趣味。《樱花东瀛》,聚焦于细节,却更抵达真实。删繁就简,于写作而言是一种能力。
  如果一定要从这本书中选择几篇最喜欢的文章,我也许会选如下几篇:《扬州底蕴》《放飞泉州》《回望长安》。一是文章的题目好。许多作者苦于文章的题目,盖因文章的题目实在太重要了。二是文章的结构好。文章结构或架构,如同建一座房子的设计,是一种智慧。三是文章内在的气息贯统。在作者笔下,瘦西湖、何园、平山堂呈现出一种“古诗”的气质,像一位临风而立的长者拈须一笑;洛阳桥、开元寺、弘一法师,写出了深沉的历史感,写出了厚度和长度;慈恩寺、华清宫、兵马俑,岁月的沧桑跃然纸上,如同一杯端在手中的陈年酱香。而这一切,最终还要归结到语言上来,语言才是一切表达的源头。从《往日如来》到《萍踪如寄》,能读出能感受到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某些特质:朴素而准确。这是一种可贵的特质,暗中其实与作者的个人气质相通。如果再选一篇,会选择《巍巍石牌》。这篇对石牌战役旧址的凭吊,有浩然之气,更有悲怆之气。
  因为爱情,作者对青岛这个城市充满了深情。这是作者1978年与爱人第一次远行的城市,这还是他的儿子如今工作生活的城市。于是,46年后写下的这篇《青岛初恋》,便有了温度,也有了厚度。这与时常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博山城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写进生命里的一些地名,如冬夜的灯火,遥远而亲切。我尤其感动于《青岛初恋》结尾处的一句话:“幸福的感觉,不过如此。”正是这一句话,直抵内心,感慨莫名。这就是曾经沧海之后最深切的顿悟。
  这本书里,关于域外的游历占了较大的比重。最难得的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猎奇”的老套,有所观,有所思。《欧洲随想》是值得一读的,也应该划归最喜欢的篇目之列。从比利时的大教堂,到莱茵河畔的圣高尔,从法兰克福的街景,到古罗马的斗兽场,从翡冷翠佛罗伦萨,到凡尔赛宫,从凯旋门,到阿尔卑斯山……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导游”,他更是一个观察家、一个考证者、一个思想者,他的感受是理性的,又融合了感性,是客观的,又是自己的。窃以为,这篇《欧洲随想》可谓此类游记的范文。
  每个人都有一个远行的梦。人生如寄,人生就是一次无法停下的远行。读完升翔兄的《萍踪如寄》之后,笔者在样稿上写下了上面两句话。沉浸其间,回忆起自己的一次又一次远行,许多年前老式火车的鸣叫如在耳边……是升翔兄关于“远行”的讲述唤醒了笔者。唤醒是一种更深的感动,而感动是一本书或一切文字的价值所在。
  就如一首歌里唱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退休后的升翔兄,履痕处处,时作逍遥游,渐得大自在,让人羡慕。而远行的另一种收获则是这一本书,值得祝贺。升翔兄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是楷模;升翔兄勤于笔耕的创作状态,更是学习的榜样。感谢升翔兄的文字,让读者在阅读中也体验了一次“神游”。
         张方明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4/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