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副刊
3    4   
PDF 版
· 故乡如此多“椒”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藏在“吊瓶”里的美味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天寒最想家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1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藏在“吊瓶”里的美味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12/09
朗读

故乡如此多“椒”

宜的 喂过兔 栽过桃 苦甘

  故乡如此多“椒”
  □ 任继生
  那日回家,父亲从绿竹掩映下的东屋墙角,拿出一小袋晒干的花椒让我带回炒菜。一看就是精心挑选留下来的,掺杂的几片枯叶,丝毫没有违和感,倒像是拉出一个记忆的线团,将一幅幅火红滚烫的夏秋图卷缓缓展开。
  巍巍沂蒙,山多林茂。在以粮为纲艰苦而漫长的岁月里,沂蒙山人虽然饱受征途荆棘的困扰,但乐观坚强地找寻着小康之路,这期间,有两样东西对支撑百姓的温饱和腰包居功至伟,一是地瓜,二是花椒。地瓜填饱了大家的肚子;渺小而多刺的花椒,一度让父老乡亲有了柴米油盐,有了孩子的书本,有了看病的勇气。二者均饱含浓郁的乡土情怀,在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之后,仿佛一夜之间整体迁离了家园,像风走了万里,不问归期。
  春秋战国时期先民就有种植花椒的经验,《诗经·周颂》记载:“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花椒最早是做香料用,还可用来祭祀、辟邪、养生。在家乡的荒山秃岭尚未被苹果树、桃树占领的年代,均被瘦骨嶙峋的花椒树全方位镶嵌,山顶松柏戴帽,山腰花椒缠绕。村内普及更甚,房前屋后,路沿墙角,麦田边缘,水塘周边,或见缝插针,或自然生发,整个村庄均被花椒树围堵着、渗透着。成熟后,密密匝匝的花椒缀满枝头,各家各户弥漫着“椒”里“椒”气,可以说,谁家的花椒多,谁家的人出门底气和口气就会陡增八度。若给人介绍对象,媒人说一句“这家的花椒树几百上千棵”,与当下说“这家的房子马上要拆迁”效果类似。当年我老家的花椒树数量不少,但产量忽高忽低,不可估量,但多多少少都能换点钱,支撑起一年年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乡村四季。
  采摘花椒的过程紧迫、反复且劳神,是整个暑期全村共同主演的大片,也是我放暑假怎么逃也逃不掉的作业。
  清晨摘花椒最凉快,但往往树上露水多,中午没露水,但太阳请你洗桑拿。最难以抵抗的是瞌睡虫,一旦眯眼走神,手指就会被刺,还不像体检抽血时明着来,而且刺破的手指还是麻辣或微辣的。父亲干其他活没见打过盹,但在摘花椒时,不超过五分钟必然打瞌睡,蹲在花椒树前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并非刻意偷懒,可能是一种条件反射、过敏性的疲劳。
  摘花椒不是个太重的体力活,但一定是比耐力、比韧劲、比技巧的“中国功夫”。如果本来手就笨拙,加上间歇性瞌睡,自然事倍功半,忙活半天筐里寥寥无几,树上依旧繁星闪烁。
  有“技”不在年高,村里很多人从小练成摘花椒的高手,不急不躁,边干边聊,双手灵活地在树杈间穿梭,嘴里天文地理、家长里短,增添不少野趣的同时,筐子里的花椒也丰盈起来。这类技能型人才,一般早早摘完自己家的,再帮别人家摘,中午主人管顿五花炖土豆,下午根据摘的多少,给予一定劳务费,日结日清,童叟无欺。我为了弥补又懒又慢又困的先天不足,只好时不时分别从父母、姐姐、表哥、表姐们的筐里交流出一点来,填补一下“剜到筐里都是菜”的虚荣心。好在他们基本不和我计较,只要再加紧多干一会儿,照样超过我的小目标。我大姑家表姐数量多又勤快,她们完成自家任务后,会隔三差五来我家帮忙摘花椒,今天是老四,明天是老三,下回是小五,都是大姑临时吩咐她们“帮你大舅家摘去”。大姑今年九十岁了,依然记得我奶奶老宅子里的花椒园。最小的表姐也近五十了吧,逢年过节也常说起那些年摘过的花椒。
  《诗经·唐风》有“椒聊之实,蕃衍盈升”之句,意思大致是花椒树上果实累累,香满田园,繁衍丰茂。为了保持花椒的品质,赢得花椒贩子的青睐,各家把鲜花椒晒干筛去种子之后,将花椒皮分类装袋存放在干燥处,行情好时当年就卖,行情不好舍不得卖,可继续存放到来年。若当年不卖,很多人家孩子暑假后的学费就犯了愁,往往舍粮保“椒”,先卖几袋粮食顶上学费,让能保值的花椒,延续未知的来年的希望。在这一点上,花椒比近几年的苹果要坚挺很多。
  陶渊明有云:“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苏轼《定风波》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但缺失寄托的家园,往往不能心安。在特定的年代里,花椒曾是家乡的经济支柱,也是极为重要的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年,老家周边原来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基本被砍伐殆尽或枯干而殒,零零星星留守的也无人管护,与其他草木鸟兽为伍,风餐露宿,自生自灭,已彻底失去作为农村经济顶梁柱的主角地位。当年花椒的存在是合时宜的,如今产量低、获利小,体面退场也是合情理、合“市”宜的。这与人的际遇有些类似,像我的父辈们,老实巴交、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年轻时在集体吃大锅饭,挣微薄的工分,缺衣少食,温饱难解;单干后卖力耕作,靠天吃饭,也响应政府号召养过猪、喂过兔、栽过桃、种过瓜,只算勉强脱贫。村里的这一批老人很多已渐次离去,三四十岁在村务农的极少,有也多是做些零打碎敲的小买卖,基本不再伺候那些出力不出活的果树,更何况粒粒皆辛苦的花椒。原来一些引以为傲的花椒专业村,也早已泯然众村矣。再从物性上看,花椒主导的味道是麻,没有进入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矩阵,所以五味杂陈并没有花椒的参与,花椒树退出乡村的经济主战场,倒算得一件五味杂陈的事情。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12/09
相关文章: